《法官行为规范》原文是什么?
法官行为规范(试行)
(2005年11月4日 法发[2005]19号)
为了规范法官基本行为,引导法官公正、高效,廉洁、文明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制定本规范。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坚定政治信念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坚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三)坚持党的领导,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
(四)努力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五)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方针。
第二条 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一)坚持“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
(二)提高审判质量,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各种诉讼期限,在法定时限内及时履行职责;
(四)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第三条 坚持审判独立
(—)依法独立审判,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敢于坚持正确意见,自觉抵制权势、金钱、人情、关系等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
(三)保持中立,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偏袒一方;
(四)不得影响其他承办人或者其他法院审理案件,不为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打听案情,不向其提供案件承办人和合议庭其他成员的联系方式,
第四条 保持司法廉洁
(一)严格遵守有关廉政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当利益:
(二)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三)正确处理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关系,不得私下与一方单独会见,不得违反规定为其提供咨询意见,不得为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及中介机构,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案件;
(四)对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的馈赠或者贿赂行为,应当果断拒绝并给予批评。
第五条 加强职业修养
(一)崇尚法治,维护正义;
(二)公正廉洁,讲求效率;
(三)谨言慎行,刚正不阿;
(四)正直善良,以人为本;
(五)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第六条 注重着装仪表
(一)严格执行着装规定,保持良好形象;
(二)工作时间穿制服时,应当配套;穿便服时,做到整洁、庄重;
(三)工作时间不浓妆艳抹,不佩带与法官身份不相称的饰物;
(四)开庭时按规定着法袍或者穿制服。
第七条 约束举止言行
(一)谨言慎行,不得有任何损害司法公正和法官形象的言行;
(二)使用文明、规范、准确的语言;
(三)态度温和,举止得体,乐于助人,不得粗暴对待群众。
二、立案
第八条 基本要求
(一)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二)便利人民群众诉讼;
(三)确保立案质量,提高立案效率。
第九条 当事人来法院起诉
(一)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法定时间内及时立案;
(二)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当事人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
(三)当事人自愿放弃起诉的,应当准许;
(四)提供诉讼指导材料。
第十条 当事人口头起诉
(一)告知应当递交书面诉状;
(二)当事人不能书写诉状且委托他人代写有困难的,要求其如实提供案件情况和联络方式,记入笔录并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交其签名或者捺印。
第十一条 当事人要求上门立案
(一)当事人因肢体残疾行动不便或者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确实无法到法院起诉且没有能力委托代理人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上门接受起诉材料;
(二)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当事人,应当告知其到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 当事人到人民法庭起诉
人民法庭有权受理的,应当接受起诉材料,不得要求当事人到所在基层人民法院立案庭起诉。
第十三条 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或者本院管辖
(一)告知当事人不属于法院主管或者本院没有管辖权的理由;
(二)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指明主管机关或者有管辖权的法院;
(三)不得违反管辖规定受理案件。
第十四条 依法应当公诉的案件提起自诉
(一)应当在接受后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当事人;
(二)情况紧急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并告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 诉状内容和形式不符合规定
(一)告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更正,做到一次讲清要求;
(二)不得因起诉要件以外的瑕疵拒绝立案。
第十六条 起诉材料中证据不足
不能以支持诉讼请求的证据不充分为由拒绝立案。
第十七条 遇到疑难复杂情况,不能当场决定是否立案
(一)收下材料并出具收据,告知等待审查结果;
(二)及时审查并在法定期限内将结果通知当事人。
第十八条 发现涉及群体的、矛盾易激化的纠纷
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和有关部门联系,积极做好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第十九条 当事人在立案后询问证据是否有效、能否胜诉等实体问题
(一)不得向其提供倾向性意见;
(二)告知此类问题只有经过审理才能确定,相信法院会公正裁判。
第二十条 当事人在立案后询问案件处理流程或时间
告知案件处理流程和法定期限,不得以与立案工作无关为由拒绝回答。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预交诉讼费
(一)严格按照规定确定数额,不得额外收取或者随意降低;
(二)需到指定银行交费的,及时告知账号及地点;
(三)确需人民法庭自行收取的,应当按规定出具收据。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交纳诉讼费有困难
(一)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告知可以申请缓交或者减免诉讼费;
(二)不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可以书面形式通知其在规定期限内交费,并告知无正当理由不交诉讼费将按撤诉处理。
第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措施
(一)严格审查申请的条件和理由,及时依法作出裁定;
(二)裁定采取保全等措施的,及时依法执行;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耐心解释原因;
(三)不得滥用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措施。
三、庭审
第二十四条 基本要求
(一)规范庭审言行,树立良好形象;
(二)增强庭审驾驭能力,确保审判质量;
(三)严格遵循庭审程序,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庭审秩序,保障审判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十五条 开庭前的准备
(一)在法定期限内通知诉讼各方开庭时间和地点;
(二)公开审理的,应当及时公告;
(三)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应当及时审查,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公开审理并解释理由。
第二十六条 原定庭审需要延期
(一)不应无故更改开庭时间;
(二)因当事人、证人原因等特殊情况确需延期的,应当立即通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
(三)无法通知的,应当安排人员在原定庭审时间和地点向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解释。
第二十七条 出庭时注意事项
(一)准时出庭,不迟到、缺席;
(二)规定着法袍的,应当在进入法庭前更换好并保持整洁和庄重;
(三)设立法官通道的,应当走法官通道;
(四)应当在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等入庭后进入法庭;
(五)不与诉讼中的任何一方有亲近的表示。
第二十八条 庭审中的言行
(一)坐姿端正,杜绝各种不雅动作;
(二)集中精力,专注庭审,不做与庭审活动无关的事;
(三)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在审判席上吸烟、随意离开审判席等;
(四)礼貌示意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发言;
(五)不得用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进行提问,不得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辩论、争吵;
(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法槌,敲击法槌的轻重应当以旁听区能够听见为宜;
(七)严禁酒后参加庭审。
第二十九条 对诉讼各方陈述、辩论时间的分配与控制
(一)根据案情和审理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诉讼各方在庭审中的陈述及辩论时间;
(二)不随意打断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等的陈述;
(三)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发表意见重复或与案件无关的,应当适当提醒,不以生硬言辞进行指责。
第三十条 当事人使用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
(一)诉讼一方只能讲方言的,应当准许;他方表示不通晓的,可以由法官或者书记员用普通话复述;
(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陈述,他方表示不通晓的,应当为其配备翻译。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情绪激动,在法庭上喊冤或者鸣不平
(一)重申当事人必须遵守法庭纪律,法庭将会依法给予其陈述时间;
(二)当事人不听劝阻的,应当及时制止;
(三)制止无效的,依照有关规定作出适当处置。
第三十二条 诉讼各方发生争执或者互相进行人身攻击
(一)及时制止,并对各方均进行批评教育,不得偏袒一方;
(二)告诫各方必须围绕案件依序陈述;
(三)对不听劝阻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作出适当处置。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在庭审笔录上签字
(一)应当告知当事人庭审笔录的法律意义和效力,将庭审笔录交其阅览,无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再签字、捺印;
(二)当事人指出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核实后要当场补正并要求当事人在补正处签字、捺印;无遗漏或者差错不应当补正的,应当将其申请记录在案;
(三)未经当事人阅览,不得要求其签字、捺印。
第三十四条 宣判时注意事项
(一)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二)宣判时,合议庭成员或者独任法官应当起立,宣读裁判文书声音要洪亮、清晰;
(三)当庭宣判的,应当宣告裁判事项,简要说明裁判理由并告知裁判文书送达的法定期限;
(四)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读后立即发给裁判文书;
(五)宣判后,对诉讼各方不能赞赏或者指责,对败诉方提出的质疑,应当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第三十五条 案件不能在审限内结案
(一)需要延长审限的,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二)应当在审限届满或者转换程序前的合理时间内,及时告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不能及时审结的原因。
第三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
(一)依法立案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理;
(二)应当为检察人员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阅案卷、复印卷宗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
四、诉讼调解
第三十七条 基本要求
(一)增强调解意识,坚持将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
(二)坚持自愿、合法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案结事了;
(三)讲究方式方法,提高诉讼调解能力。
第三十八条 在调解过程中与当事人接触
(一)应当征询各方当事人的调解意愿;
(二)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与各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
(三)在与一方当事人接触时,应当避免他方当事人对法官的中立性产生合理怀疑。
第三十九条 只有当事人的代理人参加调解
认真审查代理人是否有特别授权,有特别授权的,可以由其直接参加调解;未经特别授权的,也可以参与调解,达成初步调解协议的,应当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也可以由当事人补办特别授权追认手续。
第四十条 一方当事人表示不愿意调解
(一)有调解可能的,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引导调解;
(二)当事人坚持不愿调解的,不得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
第四十一条 调解协议损害他人利益
(一)告知参与调解的当事人应当对涉及到他人权利、义务的约定进行修改;
(二)发现调解协议有损他人利益的,不得认可该调解协议内容。
第四十二条 调解过程中当事人要求对责任问题表态
(一)除应当依法行使释明权外,不随意表态;
(二)确因调解需要应当表态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调解方案有分歧
(一)继续做好协调工作,以便当事人重新选择;
(二)分歧较大且难以调解的,应当及时依法裁判。
五、文书制作
第四十四条 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格式和规范,不断提高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维护裁判文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普通程序案件的裁判文书应当内容全面、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用语规范;
(三)简易程序案件的裁判文书应当简练、准确、规范。
第四十五条 裁判文书质量责任
(一)合议庭成员或者独任法官对裁判文书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对裁判文书进行审核的法官,应当对裁判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并负审核责任。
第四十六条 对审判程序及审判全过程的叙述
(一)如实叙述当事人的名称、案由,立案时间、开庭审理时间、诉讼参加人到庭等情况;
(二)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写明转换程序的时间和理由;
(三)追加、变更当事人的,写明追加、变更的时间、理由等情况。
第四十七条 对诉讼各方诉状、答辩状的归纳
(一)简要、如实归纳诉讼各方的诉、辩主张;
(二)在归纳中做到公平、合理分配篇幅。
第四十八条 对当事人质证过程和争议焦点的叙述
(一)简述开庭前证据交换和庭审质证阶段各方当事人质证过程;
(二)准确概括各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
(三)案件事实、法律关系较复杂的,应当在准确归纳争议焦点的基础上分段、分节叙述。
第四十九条 对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些重要事项的交代
在“审理情况”部分,应当如实叙述审理管辖异议的情况,在“事实认定”部分,应当真实反映委托司法鉴定、评估、审计等环节的流程。
第五十条 普通程序案件的裁判文书对事实认定部分的叙述
(一)表述客观,逻辑严密,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明显的褒贬词汇;
(二)详细分析说明各方当事人提交证据采信与否的理由以及被采信的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
(三)对证明责任、证据的证明力以及证明标准等问题应当进行合理解释。
第五十一条 对普通程序案件定性及审理结果的分析论证
(一)应当进行客观、全面、充分的说理,对辩护意见、代理意见是否采纳要阐述理由;
(二)审理刑事案件,应当根据法律、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确定有罪的,对法定、酌定的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等进行分析认定;
(三)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个案具体情况,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承担责任及责任的大小等进行详细的归纳评判;
(四)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案件事实,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原告的合法权益是否被侵害,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十二条 法律条文的引用
(一)在裁判理由部分应当视情况尽可能引用法律条款原文;说理中涉及多个争议问题的,应当一论一引;在判决主文理由部分最终援引法律依据时,只引用法律条款序号;
(二)一般法和特别法都有规定的,应当引用特别法;
(三)既有原则性法律条文又有具体法律条文时,应当引用具体法律条文。
第五十三条 裁判文书宣告或者送达后发现文字差错
(一)一般文字差错应当及时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收回裁判文书,以校对章补正或者重新制作裁判文;
(二)重要文字差错且裁判文书已经送达不能收回的,应当裁定予以补正。
六、执行
第五十四条 基本要求
(一)依法及时有效执行,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文明执行,严格依法采取执行措施;
(三)讲求方式方法,注重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五十五条 被执行人以特别授权为由要求执行人员找其代理人协商执行事宜
(一)根据执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与被执行人的代理人联系;
(二)确有必要与被执行人本人联系的,应当告知被执行人有义务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不得推托。
第五十六条 申请执行人来电或者来访查询案件执行情况
(一)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说明执行进展情况;
(二)申请执行人要求查阅有关案卷材料的,应当准许,但法律规定应予保密的除外。
第五十七条 申请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要求退还材料原件
执行当事人确需保留原件而要求退还的,执行人员应当在核对当事人提交的副本后将原件退还。
第五十八条 被执行财产的查找
(一)申请执行人向法院提供被执行财产线索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告知申请执行人;
(二)执行人员应当积极依职权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第五十九条 执行当事人要求和解
(一)及时将执行当事人和解请求向对方当事人转达,并以适当方式向执行当事人客观说明执行的难度和风险,促成执行当事人达成和解;
(二)执行当事人拒绝和解的,应当继续依法执行;
(三)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达成和解的,应当形成书面和解协议;无书面协议的,应当将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六十条 执行中的暂缓、中止、终结
(一)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采取暂缓、中止、终结执行措施;
(二)告知申请执行人暂缓、中止、终结执行所依据的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三)告知申请执行人暂缓、中止执行后恢复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四)暂缓、中止、终结执行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六十一条 被执行人对受委托法院执行管辖提出异议
(一)审查案件是否符合委托执行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及时向领导汇报,采取适当方式纠正;
(二)符合委托执行条件的,告知被执行人受委托法院受理执行的依据并依法执行。
第六十二条 案外人对执行提出异议
(一)要求案外人提供有关异议的证据材料,并及时进行审查;
(二)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执行财产采取限制性措施,暂不处分;
(三)异议成立的,采取适当方式纠正;异议不成立的,依法驳回。
第六十三条 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
(一)严格依照规定办理手续,不得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财产;
(二)严格按照拍卖、变卖的有关规定,依法委托评估、拍卖机构,不得损害当事人利益。
第六十四条 执行款的收取
(一)执行款应当直接划进执行款专户;
(二)被执行人即时交付现金或者票据的,应当会同被执行人将现金或者票据交本院财务部门;
(三)异地执行、搜查扣押、小额标的执行或者因情况紧急确需执行人员直接代收现金或者票据的,应当即时向交款人出具收据,并及时移交本院财务部门。
第六十五条 执行款的划付
(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执行费用和执行款的结算手续,并及时通知申请执行人办理取款手续;
(二)需要延期划付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书面说明原因,并报领导审查批准;
(三)申请执行人委托或者指定他人代为收款的,应当审查其委托手续是否齐全、有效,并要求收款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款凭证。
第六十六条 被执行人以生效法律文书在实体或者程序上存在错误而不履行
发现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提请院长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没有错误的,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并继续执行。
第六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人员不协助执行
应当告知相关法律规定,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仍拒不协助的,依法采取其他措施。
七、涉诉信访处理
第六十八条 基本要求
(一)重视并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切实保护信访人合法权益;
(二)及时处理信访事项,努力做到来访有接谈、来信有着落、申诉有回复;
(三)依法文明接待,维护法院形象。
第六十九条 对来信的处理
(一)及时审阅并按规定登记,不私自扣押或者拖延不办;
(二)需要回复和退回有关材料的,应当及时回复、退回;
(三)需要向有关部门和下级法院转办的,应当及时转办。
第七十条 对来访的接待
(一)及时接待,耐心听取来访人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二)能当场解答的,应当立即给予答复,不能当场解答的,收取材料并告知按约定期限等待处理结果。
第七十一条 来访人系老弱病残孕者
(一)优先接待;
(二)来访人申请救助的,可以根据情况帮助联系社会救助站;
(三)在接待时来访人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当立即采取适当救护措施。
第七十二条 集体来访
(一)向领导报告,及时安排接待并联系有关部门共同处理;
(二)视情况告知选派1至5名代表说明来访目的和理由;
(三)稳定来访人情绪,并做好劝导工作。
第七十三条 信访事项不属于法院职权范围
告知法院无权处理并解释原因,根据信访事项内容指明有权处理机关。
第七十四条 信访事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一)妥善保管涉及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
(二)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不披露、不使用在信访工作中获得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第七十五条 信访人反映辖区法院裁判不公、执行不力、审判作风等问题
(一)认真记录信访人所反映的内容;
(二)对法院裁判不服的,告知其可以依法上诉、申诉或者申请再审;
(三)反映其他问题的,及时将材料转交本院有关部门处理。
第七十六条 信访人反复来信来访催促办理结果
(一)告知规定的办理期限,劝其耐心等待处理结果;
(二)情况紧急的,及时告知承办人或者承办部门;
(三)超过办理期限的,应当告知超期的理由。
第七十七条 信访人对处理结果不满,要求重新处理
(一)发现处理确实不当的,及时报告领导,按规定进行纠正;
(二)处理结果没有问题的,应当做好有关解释工作,讲清处理程序和依据。
第七十八条 来访人表示不解决问题就要滞留法院或者采取其他极端方式
(一)及时进行规劝和教育,避免用不当言行刺激来访人;
(二)立即向领导报告,积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八、业外活动
第七十九条 基本要求
(一)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二)加强修养,严格自律;
(三)杜绝与法官形象不相称的、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
(四)注意言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官形象。
第八十条 受邀请参加座谈、研讨活动
(一)对律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和可能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邀请应当谢绝;
(二)对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党、政、军机关、学术团体、群众组织的邀请,不影响司法公正的,经向单位请示获准后可以参加。
第八十一条 受邀请参加各类社团组织或者联谊活动
(一)确需参加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的,及时报告并由所在法院按照法官管理权限审批;
(二)不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
(三)不接受任何有违清正廉洁的吃请、礼品、礼金和赞助。
第八十二条 从事写作、授课等司法职务外活动
(一)在符合法律规定、不妨碍公正司法、不影响审判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授课等司法职务外活动;
(二)在写作、授课过程中,应当避免对具体案件和有关当事人进行评论,不披露或者使用在工作中获得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其他非公开信息;
(三)对于参加司法职务外活动获得的合法报酬,应当依法纳税。
第八十三条 接受新闻媒体与法院工作有关的采访
(一)通过法院新闻部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二)接受采访的内容涉及重大、疑难、复杂问题的,应当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三)在接受采访时,不发表有损司法公正的言论,不对正在审理中的案件和有关当事人进行评论,不披露在工作中获得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其他非公开信息。
第八十四条 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
(一)保持冷静克制,通过正当、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二)在纠纷解决中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额外照顾,损害法官形象。
第八十五条 亲友与他人发生矛盾要求帮助解决
(一)劝导亲友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
(二)不利用法官身份,妨碍有关部门对问题的解决。
第八十六条 本人及家庭成员遇到纠纷需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一)对本人的案件或者以直系亲属代理人身份参加的案件,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平等地参与诉讼;
(二)在诉讼过程中不以法官身份获取特殊照顾,不利用职权收集所需证据;
(三)对非直系亲属的其他家庭成员的诉讼案件,一般应当让其自行委托诉讼代理人,本人不作为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
第八十七条 出入社交场所注意事项
(一)参加社交活动要自觉维护法官形象;
(二)严禁乘警车、穿制服出入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八十八条 家人或者朋友约请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一)坚决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二)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科学,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三)对利用封建迷信活动违法犯罪的,应当立即向有关组织和公安部门报告。
第八十九条 因私出国(境)探亲、旅游
(一)如实向组织申报所去的国家、地区及返回的时间,经组织同意后方可出行;
(二)准时返回工作岗位;
(三)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和宗教习惯;
(四)注意形象,维护国家尊严。
九、附则
第九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指导、监督本院法官遵守本规范。
法官可以去酒吧吗
不可以。
一般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酒吧等各种合法的娱乐场所,而法官出入这些场所应受到限制,不可丧失和降低法官的尊严。
受普通法系影响至深的中国香港,也有《法官行为指引》约束法官的社交活动。
身为一名是法官也是律师可以随便出入舞厅吗?
你首先是法官,而且法官是公务员,这样的身份,依法决定了你出入娱乐场所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讲究。笔者建议,如果是同家庭成员或老同学等较为亲近的人偶尔玩玩没有关系的,如果是商业性应酬和自己个人娱乐消遣,那还是尽量不去或少去舞厅。
法官职业的尊荣感在哪里?
今天下午,有机会和一些法官探讨法官的尊荣感问题。这是一个我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每年都要为在职法硕上课,由于这些同学大多是来自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我每次都要问他们:对法官、检察官职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是不是有某种尊荣感和自豪感?每当他们听到我提问时:一般是会心一笑,进而告诉我说,怎么可能有尊荣感?怎么从来没有感觉? 也许是现实司法体制的无奈使得他们无从感受,也许是繁重的办案生活,使得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职业尊荣感的体验,他们似乎都变成了一个个办案的机器,根本没有心情停下脚步去考虑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荣感问题。 在下午的发言中,我提到:法官是正义的最后守护神,是俗世正义事业的最终裁判者,法官应该像宗教里面的神职人员那样,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同、信任以及敬畏,否则,法官职业的尊荣感无从体现。周大伟老师在《法治的细节》一书中说,每当美国穿着黑袍的法官出庭的时候,当事人都会认为好像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心中顿时产生一种敬畏感!这是因为在美国,法官是正义的最终守护神,不像在中国,党委才是正义的最终守护神,党委似乎才是代表了法律的正义。但要知道,党委往往被某个书记或者其他领导所操控,最终都会沦为个人专断的人治。 大家知道,英美法系的法官往往深居简出,一般不会在酒店、娱乐场所等地方抛头露面,法官唯一可以去,也是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大学的法学院。法官如果去法学院授课,不会引起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不合理怀疑,相反,公众还会认为,法官去法学院授课,能够熏陶在校学生的法律人格,有利于推进司法正义的实现。这样,民众对法官就会保持着一种神秘感,就如对上帝保持一种神秘感那样,进而就会产生中深深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就会进一步提升法官对自己职业的尊荣感。换言之,法官需要与民众保持着某种距离,而不能走的太近,也才能保证裁判的公正性。 但在当下的中国,往往强调法官要走群众路线,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尤其是强调调解时,法官更需要与双方当事人多多接触,这种接触是否会导致当事人对法官的不信任感呢?这种接触是否就消除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感,进而无法让他们在心中产生一种尊重和敬畏之心呢? 事实上,法官职业的尊荣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官自己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法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是正义的裁判者,自己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己要有自尊自重;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信任感和尊重感,社会公众,包括当事人、律师始终要保持对法官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如果没有应有的信任和尊重,那么,法官职业的尊荣感也无法体现。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将法官变成是国家的法官,而不是地方的法官,法官代表的是国家的法律,而不是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的利益,法官是来自于国家层面的任命,而不是来自地方人大或者党委的任命,这就需要真正实现司法的真正独立,将整个法院系统从国家行政机构系统中剥离出来,在财政和人事上保持应有的独立,实现法院的去行政化。 目前,法院在编人数很多,但真正在第一线办案的法官却不到一半,许多法官当了领导(庭长和院长)之后,就不办案,但又可以指挥别人办案,从而出现了司法实践中“参与审理的却不能决定,决定的却没有参与审理”奇怪现象。中国法院的功能早已经异化了,法院不是一个纯粹的裁判社会纠纷,实现司法正义的机构,而是变成了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维稳在内,承担执政者统治职能以及应对各种社会任务的国家机构,这对法院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不当地加重了法院的负担,削弱或者分散了法院实现正义的功能。 我一直认为,法院的唯一功能就是裁判纠纷,实现司法公正,维系社会交往的主流价值,就此而言,法院内部的许多机构都应该撤销掉,将那些编制腾出来给办案的法官。只要每个法官能够办好每一个案件,在每个案件中实现司法公正,就能为社会交往树立一种公正的价值导向,就能够赢得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认同。 从法官个人而言,要让法官感到自己职业的尊荣感,不仅需要提高法官的待遇,包括工资水平,例如,台湾地区法官的薪酬水平就达到了岛内政府副部级待遇,还包括法官职业的终身制,除非有故意犯罪,或者有意地徇私枉法、枉法裁判,否则,不能随意罢免法官的职务。同时,要保持他们有公平、公开、公正晋升的通道,他们的晋升不是由某个领导决定的,而是由资深的普通法官组成的晋升委员会决定的。 在提升法官职业的尊荣上,一定要实现彻底的司法独立,要让法官能够真正凭借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良心对案件作出自主的判断,他们在案件的裁判上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的人格精神。只有让法官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那种没有独立人格,受人摆布的工具,他们才能从内心产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当然,法官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不受监督,可以恣意妄为,法官的独立仅仅意味着法官只需对法律和良心负责,每个法官也要对自己做出的裁判承担责任,都要同时接受当事人、律师、上级法院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实现法院独立,更没有实现法官独立,导致法官对许多案件的无法作出自主性的判断,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判断就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同和向往,会让他们认为仅仅是执政者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正义事业的裁判者和维护者。既然仅仅是工具,当然也就毫无尊严可言了。 当下中国的社会交往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系统,法官与民众之间、法官与律师之间互不尊重,互不信任,法官不尊重律师,律师也不尊重法官,当事人不信任法官,法官也不信任当事人,加上个别法官的司法腐败,加剧了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怀疑,司法的公信力大大丧失,这样的社会交往系统已经出现了紊乱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紊乱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重新洗牌,整个司法体制推倒重来,按照司法规律重建我国的司法体制,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交往,尤其是法律交往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
法院如何应对司法公信力缺失现状
,司法公信力问题也日渐涌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热议的话题。 一、司法公信力缘何缺失 (一)内部因素 1、法官个人素质不高 法官是法律的实施者,法官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院形象的具体化,当事人对案件裁判结果公正与否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官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法官的个人素质是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有些法官业务素质不是很高,对法律的理解过于生硬,就按法条的字面意思进行裁决,面对庭审中突发状况不知所措,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熟悉;有些法官的司法作风不是很好,如在案件中参与了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对当事人发表不恰当的言论、私下与当事人会面等;有些法官的生活习性不是很好,如不注重仪表、爱好打牌、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公众对法官公正性及专业性产生合理怀疑。 2、裁判文书制作水平不高 裁判文书决定了案件处理的实体结果,是当事人及外界舆论最为关注的材料,它不仅从法官的角度对整个案件进行了描述,更从法律和情理方面对案件的实体处理做出了分析和说明。但是部分裁判文书质量偏低,尤其是说理部分的不充分及证据认定方面的含糊其辞,让许多当事人不认同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服判息诉率较低,当事人“信访不信诉”的现象日渐凸现出来。 3、司法透明度指数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开、公平、公正可以说是法律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司法透明让当事人对整个案件的司法程序、法官的活动、裁判的理由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减少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不必要的猜忌及误解。但是有些法院司法不够透明:如诉讼费缴纳办法不公开,收费随意性大;私自会面一方当事人,非正式开庭现象较多;裁判文书不公开,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没能接受大众的监督等等,这些不透明的司法活动都有可能让当事人或是社会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中立性及公正性产生不恰当的猜测与质疑。 4、司法裁判不统一 司法裁判的统一性是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同类别的犯罪行为应当得到同样的惩罚,同类型的民事行为应当用相同标准的对待。目前我国有些法官在适用法律时的随意性却较严重,同样的案件在不同的地方法院甚至在同一地方法院的不同法官间的处理结果不尽相同。这种的现象的存在难免使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产生质疑和不信任,会令他们怀疑司法活动过程中存在利益交易的空间和可能。 (二)外部因素 1、外部舆论的不利影响21世纪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迅速传播性为司法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压力。现在很多当事人习惯诉前去网上查询有关类似案件的情况或是百度、google自己案件可以遭遇的处理结果。一旦法院的判决与自己的预想不一致,有些人则会在论坛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案件事实进行加工后,对法院、法官进行恶意中伤。在法院司法透明度、公开性不高的情况下,许多的“听众”会在根本不熟悉的案情的情况下同情诉苦、控告的当事人,声讨法院司法不公。如此现象不断积累、重复出现,就会使公众产生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负面印象。而有关司法正面宣传的报道不仅听众少,且公众一般抱有怀疑的心态,宣传效果并不显著。 2、民众的法律素养偏低 民众的法律素养偏低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分民众不信法,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坐等法院的司法裁决,而是找所谓“有权”的人干预,托人情、找关系,这就是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国情。一部分民众不懂法,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异,就让许多不懂法的当事人及社会民众对法院的判决很不能理解及接受,进而对司法活动产生误解。 二、法院如何应对 造成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同样,也绝不是一两个举措就可以要改善这一现状,要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法院多管齐下,通过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努力,在潜移默化间改善公众对司法的认识。 (一)全面提高法官综合素养 提升司法公信力首先要提高法官的公信力,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在法官选任时注重法官思考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察,任职期间加强对法官的专业培训,加强上下级法院间的学术交流,打造学习型法院,以全面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向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展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法官队伍。其次是要提高法官的道德品质素养,内部要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法官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辱观、道德观及价值观。外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对法官的承办的案件进行司法质量评查、对法官的司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对司法腐败的行为及违规会见当事人等行为予以严格查处。再次是要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在法院内部建立优良的司法传统,塑造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司法作风,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 (二)提高裁判文书质量 提高裁判文书主要是要对裁判文书的写作进行改革,重点突出裁判文书说理部分,使整个文书逻辑严谨、说理通透。要提高文书制作水平,法官应当善于学习与总结,定期研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借鉴其在事实认定及说理部分的优秀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书写作过程中。法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文书评论会,通过法官对裁判文书的自评与互评,借鉴他人之长并找到自身不足加以改善。此外,每年举行的裁判文书评比也是很好的激励策略。 (三)扩大司法公开的广度及深度扩大司法公开的广度就是要拓宽司法公开的渠道及受众范围,网络、短信、报纸都是司法公开的媒介,而司法公开的受众也不应局限在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之列,广大的社会民众也应该是司法公开的对象。司法公开的深度则表现在公开的内容及完整性,相关的法规、司法流程、裁判文书、案卷资料都应成为司法公开的内容。对网络或是其他媒体热议的敏感性案件,当事法院应当积极主动做出说明,以确保正面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大众的视角,提高司法活动的透明度。 (四)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普法教育。首先应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法制观念,在学校、社区多举办形式新颖的普法教育活动;其次是利用媒体的信息渠道,选择典型案理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主动进行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的理解;再次,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积极做好庭前调解、判后答疑、案件回访等工作,尽量让当事人理解法院司法行为的正当性及重要性。第1页 共1页
哪里能找到《法官行为规范》(全文)
为推动全国法院专项整改活动向继续纵深发展,建立规范法官行为的长效机制,规范和引导法官公正、高效、廉洁、文明司法,针对当前法官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一部系统、具体规范法官在司法审判和业外活动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法官行为规范(试行)》。
这部文件集中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智慧,是全国法院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心血和劳动的结晶。
《法官行为规范(试行)》共九章93条(以下简称《规范》)。第一章是“一般规定”,主要规定了法官行为中的涉及公正司法、职业道德、司法廉洁、审判效率以及着装仪表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从一般基本要求的层面做了规范。从第二到第七章按照法院基本工作流程,依次提出了“立案、庭审、调解、文书制作、执行、涉诉信访处理”等司法活动环节法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第八章是“业外活动”,第九章是“附则”。《规范》内容基本涵盖了法官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在附则中要求人民陪审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法官执行,这样安排,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从通篇来看,《规范》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在《规范》的制定过程中,起草小组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筛选、提炼了司法实践中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200多个关于法官行为的问题,对每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应当如何解决和克服等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了法官行为中与群众关系最直接、最有可能发生或者出现的情况,以“情形设置”的方式列出,再以如何正确处理的形式,对法官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情形设置都力求紧扣司法工作实际,形象、具体,每一处理方法都要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简明扼要,又易于掌握,便于法官在司法审判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遵照执行。
二是严格依法办事。针对少数法官不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的突出问题,《规范》要求法官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做到实体公正,又做到程序公正,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根据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为避免公众对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规范》对依法回避和主动申请回避的情况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方法。为保证审判质量,从严格遵循庭审程序、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审判效率,要求法官严格遵守法定的各种诉讼期限,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为保持司法廉洁,抓住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的环节,对法官进行了约束和提示。这些规定,有助于法官进一步解决“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依法定程序办案,促进司法公正;有助于法官正确行使法定职权,保持司法廉洁。
三是坚持司法为民。《规范》贯穿了司法为民的要求。在平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要求法官公平合理地分配诉讼各方在庭审中的陈述及辩论时间,坚持合法自愿的原则主持调解等。在方便群众诉讼方面,提出了对符合条件的群众准许口头起诉、上门立案、实施司法救助的要求;规定了处理涉诉信访要努力做到来访有接谈、来信有回音、申诉有结果;要求法官通过诉讼指南、风险提示对群众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进行指导;一次讲清立案要求,耐心解答群众疑问,避免群众反复来法院,等等。这些规定把方便留给了群众,把责任和困难留给了法院,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人民法官爱人民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法官的本质特征。
四是突出规范特点。针对有些司法行为和业外活动缺乏制度约束或虽有制度要求但缺乏具体操作规程,《规范》根据有关法官法和规定的精神和要求,司法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通过细化开庭前的准备、出庭及宣判时的注意事项,疑难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当事人提交诉讼材料、收取与划付执行案款的操作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置措施等,约束法官的随意行为。通过明确在业外活动中参加座谈、研讨以及各类联谊活动,出入各类娱乐场所等行为的注意事项,提示法官维护职业形象。这些规定,有利于强化法官规范行为的意识,统一、规范法官的行为,便于法官在司法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遵照执行。
五是彰显司法文明。《规范》中突出要求法官在司法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要求法官要注重着装仪表,保持良好形象;谨言慎行,举止得体,态度温和;禁止对群众冷、横、硬、推。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法官洁身自好,加强修养,杜绝不良嗜好和行为。这些规定,有利于法官加强自我约束,时刻保持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利于树立人民法官文明司法的良好形象。
律师可以请法官去KTV唱歌吗?
律师可以请法官去KTV唱歌吗?这个是可以的,因为KTV是娱乐场所。
法官喝酒吗
按照法官执业道德的要求,不允许法官私自接受案件当事人的请客送礼,不允许出入有损法官形象的娱乐场所。一般亲友聚会还是没得大问题的,至于喝酒就看自己爱好喽,不过喝酒既误事又伤身,还是少喝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