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联盟

网页木马,木马程序,渗透测试,信息泄露,网络嗅探

泛娱乐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本文导读目录: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事实上,电影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中学教育泛娱乐化,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泛娱乐化,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中学教育泛娱乐化,这是想在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增加点乐趣,这样更能使知识记忆的更牢固,也不乏味,挺好的

影视娱乐对大学生的影响

没有影响,一个国家越开放越好!要不现在怎么会这么发达呢?不要让我们回到封建主义的清朝!

观众的这种娱乐化倾向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有什么影响

么是娱乐化

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曾有过辉煌,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原因

是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另一方面是当时的

娱乐节目少,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所以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

求,这样就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近几年有些中

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呈落潮之势,很难再风采无限了,这表现在节目的收视率

开始下降,节目总量开始减少,娱乐节目占所有电视节目的份额从2000年的5

.4%下降到2002年的4.5%。 就是一些名牌电视娱乐节目也很难提高收视率。

2000年9月30日,湖北电视台的《今夜情缘》宣告结束。此前北京电视台的《今

晚我们相识》、广州卫视的《屏中缘》已悄然“退出江湖”;2003年9月,开风

气之先的中国大陆版的“爱情速配” 节目《玫瑰之约》也宣布停播整改。荧屏

上撤出了一支又一支的“迎亲队伍”,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天,越来

越多的电视观众对娱乐节目质量表示不满。可以说,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已陷

入困境,“快乐”难再,短短十年,已表现出“未老先衰”的症候。

一、当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

(一)缺乏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文内涵”指的是电视的精神面貌、文化品位及审美价值。电视娱乐节

目的困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娱乐节目过分追求形而下的

“快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导致节目“人文内涵”缺乏。在当下

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

制,而强化和突出的是它的感观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文化被“娱乐化”了,

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由于对电视娱乐节目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导

致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人文内涵的匮乏。 “电视大众文化在物质话语僭越

的当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稀释、消解着高雅文

化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那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以商业目的的直接

功利性替代着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以程式化、复制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对

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典型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

的情感判断的真实性和深沉感;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

先驱性。” 这一论断可以说戳破了娱乐泡沬的美丽光环,让人看到了电视娱乐

的软肋与流弊所在。

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节目,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根据索福瑞提供的31个城市调查数据,“超级女声”广州淘汰赛的收视份额最高时曾突破10%,这就是说,每100个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中,就有10人在收看“超级女声”。有着如此优异的收视成绩表,广告收入当然也大幅攀升。在这样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各电视台当然争先恐后地推出有卖点、有新意的节目,而娱乐化便是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所以,我们后来又看到了“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名师高徒”、“绝对唱响”等娱乐性很强的电视节目的产生,甚至又出现了全部由明星参与的“舞林大会”。因此,在抢占收视市场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各个电视台的竞争,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电视节目的成功举办,直接推动了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趋势。

(三)信息的影响

媒介向来是传播的主动者,决定公众选择新闻的范围,但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己需

如何看待目前的泛娱乐化这件事情?

泛娱乐化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它让我们的娱乐选择更多元,但是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只是浮于表面的消费文化,不能带来实质的精神享受。

官方:防止未成年人节目过度娱乐化,过度娱乐化对年轻人有怎样的影响?

过度的娱乐化对于年轻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不会专注自己的学业,对未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谈一谈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与应对策略

消极影响:

1、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

2、对大学生的社交与学习的冲突。

3、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可以针对影响来分别应对,比如:

1、加快媒体素质教育的更新,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

2、加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管控方向。

3、新建大学生喜欢的网站。等

  • 评论列表:
  •  北槐素歆
     发布于 2022-06-02 03:47:34  回复该评论
  • 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