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之母
昆剧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当时,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痛感昆山腔的不协音律,于是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参照北曲的演唱成就,对昆腔加以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昆腔曲唱的规范,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所谓水磨调,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完成昆山腔的又一重大革新,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昆山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魏良辅改腔的成就使他颇受鼓舞,但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等人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昆山腔的影响迅速在文人士大夫中扩大,文人雅士争相为昆山腔写作传奇剧本,致使明清时代的传奇基本上都是为了昆剧而作的,大半部明清传奇史其实就是昆山腔演剧史。昆剧独占戏曲的鳌头长达两百余年,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抗衡。到了明后期的万历年间,昆剧的影响已经是从吴中一带扩展到整个江浙地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明末清初时又流传到四川、贵阳、广东等地,在各地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昆剧昆腔腔系,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由于它的独尊地位,因之被称为“官腔”。
昆剧盛行的早期,演的都是全本大戏,往往有四五十出之多,一旦上演,往往连续两天或更长,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当时人的狂热由此可见一斑。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剧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角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剧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剧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昆剧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昆剧演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从京城到乡镇都有专业昆腔班,流动演出于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各个行当的精英;二是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家乐,以示风雅,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戏,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戏迷,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戏班,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业余“串客”,士农工商皆会唱曲。每年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举行盛大的群众性的唱曲比赛,虎丘曲会传承至今。
清军入关后,江南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士大夫生活境遇急剧改变。这样,有许多家班解散,不少家班的演员流入到了职业昆班,使两个系统的昆剧表演艺术得到了交流,昆剧的表演日趋精致完善。政治环境的巨变,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昆剧演出仍然非常频繁,作家的新剧本往往被职业昆班所争相求取。以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就是专门为了职业昆班写作的,他们是这一时期最出色的昆出作家。
明末清初,昆剧的演出有渐渐缩短的趋势。一本传奇由四五十出减到二三十出,这也是昆剧演出和观赏潮流的改变所致。不但作家的创作改变了,艺人们也自觉地把名剧中的一些松散场次出去,集中凝练戏曲结构。他们还挑选一些经典场次,充实调整情节,以单出或数出的形式上演,从而有了“折子戏”。到了清代乾隆后期,昆剧的演出基本上就都是折子戏的形式了。
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昆剧就出现了衰亡的迹象。但是,康熙时代洪升和孔尚任两位作家的两部作品,延缓了昆剧的衰落。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又激起了人们对昆剧的狂热。两剧不但在上层人物中引起很大反响,而且在民间也有热烈的反 应。一时之间,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戏班都在上演这两部,作品王公大臣的府邸私园之中也是非此剧不演。但是,无论是先出的《长生殿》还是后出的《桃花扇》,都已无法改变昆剧的命运。两剧演出之盛不过是昆剧衰落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在南方,昆剧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已经不是当初独尊一面的局势了。秦腔艺人魏长生南下,在扬州等地长久驻留,并很受欢迎,这本身已经很说明江南一带观剧风尚的转移了。
昆剧的衰亡,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戏兴起,另一方面和它自身也很有关系,否则也不会在地方戏的面前败下阵来。昆剧发展到后期,由于文人的长期参与,案头化倾向严重,渐渐变得脱离实际生活。它的演唱过于柔媚,节奏过于舒缓,文词过于书面,使观众难以接受。在地方戏强大的功势下,它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变革。观众的观剧风气一旦改变,局势便已无法挽回。
从乾隆中叶开始,北京的昆剧艺人已经不是纯唱昆剧而是兼唱乱弹了。清末,昆剧几近绝迹。昆剧演员大都改习京剧及别的剧种,或者以合班的形式进行昆剧演出。昆班几乎全部解散消失。民国初年,在南方还仅存着几个昆班,但也只能是以跑码头度日,非常艰难。
民国初年,梅兰芳在北京演唱昆剧,并极力提倡,轰动一时。他自小学昆剧,会几十出昆剧。在这种情况下,短时间内,几成绝唱的昆剧在北京又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梅兰芳的带动下,流落在河北农村的昆弋合班容庆社来到北京。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等脱颖而出,昆剧得以在北方保存下来。后来,这批演员形成了昆剧的另一流派,就是现在的北昆。
在南方,由苏州业余曲家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发起倡办“昆剧传习所”,邀请了仅存的昆班全福班中的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尤彩云等授课,招收五十名贫家子弟,培训昆班剧接班人。数年后,培养出朱传茗、施传镇、倪传铖、周传瑛、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这批学员的艺名第二个字都是“传”,以示昆剧流传不息之意,第三个字也都有特定的偏旁,净、外、末、老生行以“金”字为偏旁,小生行以“玉”字为偏旁,旦行以“花”(即草字头)字为偏旁,副、丑行以“水”字为偏旁。结业后,学员们以苏州为基地,先后以“新乐府”、“仙霓社”为班名,往来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惨淡经营,是当时江苏(包括松江乃至上海)唯一的专业昆剧班社,支撑昆剧的残局。
抗日战争期间,业余曲社难以为继,纷纷解散。仙霓社成员亦为生计所迫,弃艺他去,薪传数百年的昆剧已濒临绝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落在苏州、上海、杭州的昔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艺人,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陆续被各地文化部门邀请归队,浙江成立了国风昆苏剧团,1956年,由周传瑛、王传淞等上演了经过整理的昆剧《十五贯》,连续几十场爆满,一个多月时间里,有七万多人观看,回杭州的路上,他们又去了天津、济南、南京等地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十五贯》的成功上演,成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盛事,改变了人们认为“昆剧必亡”的看法,此后全国许多剧团都开始移植演出《十五贯》,上海、苏州、湖南、北京都成立了昆剧团,使昆剧得到复苏。在《十五贯》进京以前,江苏已陆续招收了一批“继”字辈学员,请“传”字辈艺人传授技艺,继承昆剧艺术。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角色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分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旦》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邦闲蔑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丑行和二面一样,也可扮演妇女,如《风筝误》年轻的千金詹爱娟,《荆钗记》中的张姑母。丑脚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贯》的娄阿鼠。
另有一个应各种群众角色的“杂”行,是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太监、宫女、龙套等,通常不计为家门。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天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一、景点推荐 1. 特色街道 五大道首推马场道,在这条不宽的马路上,座落着小洋楼近300座,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著名的,或是鲜为人知的。可以沿着马场道走走,走得累了,有很多不错的餐馆可以坐下来吃饭。 睦南道:全长1968米,沿马场道自西向东走300米,向右拐便是。有许多名人故居,如东陵大盗孙殿英,张学良之弟张学铭,末代皇帝浦仪等等。 大理道:全长1745米,沿街也是风格各异的小洋楼。 常德道:全长1219米,有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关务署长张福玉故居(常德道2号),还有档次不错的餐厅。 重庆道:有座庆王府,是晚清总管太监小德张的私人住宅,还有很多餐饮娱乐场所,如演歌台,东海渔村,仲联西餐厅等。 成都道:全长2206米,很多茶馆,酒吧,如苏易士西餐厅,小伦敦西餐厅,蓝都西餐厅,1931梦娜酒吧,都乐酒吧,清茗雅轩,劳埃德酒吧等等。 解放北路,为旧时租界,现为天津金融一条街,各大银行的天津分行都在那里有一席之地,建筑也是天津最有租界特色的,都很有些历史了。 2。高校区: 天津的高校主要云集在卫津路上,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师范大学等。个人认为天津大学的 校园是最美的,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大树的阴影里躲避骄阳,也可以在南开大学的马蹄湖边看荷花,发呆。 津河:南开大学的另外两个门在复康路上,昔日门前的臭水河被改造成小桥流水的好去处,现称为津河。从八里台立交桥通过南开大学直到第一中心医院的长长一条复康路上,景色迷人。建议:单身来津男女不要在复康路上南开大学的津河周围徘徊过久,那里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可能会对你敏感的神经构成剌激。 高教书店和八里台文化市场:就在南大对面,CD/VCD/服饰,还有学习方面的书,尽可以到这里来买,八里台文化市场虽不及北京的万通新世界和西单华威,但细细逛,还能有些收获的。 天津电视塔:在卫津路的另一头,*近宁家房子。在上海东方明珠建成前据说是全国最高的电视塔,就是现在也极有特色,因为是建在湖上,周围全是水。冬天也没什么太好看,可其它季节来,还有水幕电影,很壮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有很多人在平台上放风筝。 3. 历史古迹: 佛教:河北区天纬路的大悲禅院是一座供奉八方佛的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院内还曾供奉过唐僧玄奘法师的灵骨。大悲院的出众之处有二,一是在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宝殿内曾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精品;二是大悲院的素斋一直蜚声遐迩,将豆制品化腐朽为神奇,做成一道道鲜美无比的佳肴。大悲禅院有弘一法师纪念堂,堂内多为大师出家后照片,还有书法作品。 伊斯兰教:清真寺要数天津南大寺,有很多有年头的牌匾,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好的华式建筑的清真寺。 天主教:西开教堂是天主教堂,位于市中心滨江道,教堂西边是世界风情街,可以买到具有异域风情的手工艺品、纪念品。可以顺便在国际商场,伊势丹、滨江道购物。 此外,还有河北岸狮子林桥旁的望海楼教堂(也叫圣母得胜堂)。 广东会馆:南开区南门里大街。 开放时间:9:00-11:30,14:00-16:30。门票4元。门票4元。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原为广东旅津人士(以商人为主)设立的集会、寄寓机构。它糅合了潮式和北方的建筑特点,是天津市现存规模最大、装修最精丽的清代会馆建筑。殿宇、戏楼于1986年辟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成为兼有陈列展览和演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场所。当年,名动一时的杨小楼、梅兰芳等都曾在这里登台表演。 文庙:位于天津旧城东门里,又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天后宫:位于现在的古文化街上。(正名“敕建天后宫”也叫娘娘宫),是北方少有的供奉"妈祖"的庙宇,它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并于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至今香火不断,保存完好,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 石家大院:天津西站有153路公交车直接到杨柳青,票价2元,约需60分钟。杨柳青估衣街47号的石家大院(也就是杨柳青博物馆),门票为8元。 电影《活着》,电视剧《日出》,都是在石家大院拍摄的。它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这里还展出有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成套的系列泥人、年画等。说起杨柳青的年画,历史应该追溯到明代,这里的年画一直保持着纯朴的风格,多取材于古典人物、民间人物和喜庆事件,到了这里,不买几张年画,可是有些遗憾了。 霍元甲故居:位于南河镇小南河村。霍元甲的棺木于1898年4月29日迁葬于此。这里已经成为增进国内外精武友人来往的纽带、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数万精武门人恭仰和朝拜的圣地。 4. 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位于水上公园附近,游完公园可去瞻仰一番。内有周恩来乘坐过的伊尔18专机。 平津战役纪念馆,内有各种武器陈列。 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天津科技馆等,也可一看。 津门老饭店: 利顺德大饭店位于海河西岸台儿庄路,与凯悦饭店毗邻,始建于1863年。和平区台儿庄路33号23311688 皇宫饭店:解放北路177号,22300888 泰莱饭店(和平区解放北路与彰德道交口),现为天津饭店一分店。 交通饭店(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 国民饭店(和平路、赤峰道、哈尔滨道之间) 原大阔饭店(浙江路与曲阜道交口),现为天津市政府第三招待所。 原寿德饭店(和平路西侧322号),现为东方饭店。 购物、曲艺篇 二.购物: 1.南京路/滨江道/和平路是天津的商业中心,各大商场都集中在这里。档次较高的有天津伊势丹百货,国际商场,津汇广场,世纪商厦等等。滨江道商业街包括:劝业场、华联商厦、稻香村食品店、亨得利钟表店、光明影院、登瀛楼饭庄等老字号,新建滨江商厦、吉利大厦。国际商场等。和平路商业街:不仅劝业场、百货大楼等大型百货商场,还有中华百货售品所、天津鞋店、冠生园食品店、佳顺斋糕点店、正兴德茶庄、盛锡福帽店、中国和鼎章照相馆、南京理发店等许多老字号。 2.南京路另一头至小白楼商业区可谓是天津的CBD。几乎集中了天津所有的高层写字楼。小白楼商业区包括:和平商业大厦、凯旋门大厦、滨江购物中心、滨江国际大酒店等。 3.还想逛街的话,与滨江道平行的赤峰道,营口道,和与其交*的河北路,新华路,都散落着不少个性小店,真是值得花点时间细细品味,说不定能淘到很多好东西,说来惭愧,我至今都没做足功课,不过很多店里的东西的确比商场和滨江道,和平路的大路货出色,极其时尚。 4.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其实这里的建筑多是仿清代民间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记得砍价一定要狠啊。 5.图书批发市场:原来在六里台的双峰道,今年六月份迁到了长江道,在长虹公园附近。我是那儿的常客,每个月都会去一两次,可以淘到市面上大部分的新书和杂志,还能打7-8折。去一趟回来买几本书,算算能省下不少银子。现在让我发现了一个书店里有卖藏羚羊和不少旅游方面的书,是个好消息。 6.估衣街:与北马路平行,全长80O米,是一条有60O余年历史的老商业街,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从前,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开文、老茂生等老字号都集中在这条街上。1986年,经市政府修复,130多家新老店铺装上宫灯,亮起金字匾额和根联,挂起幌子和装饰物品。估衣街再现了昔日的历史风貌。 7.沈阳道古物市场:位于和平区沈阳道与山东路交口处,始建于1987年,原为街道组织的旧物交换市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古物交易场所,现已成为全国最大古文物集散地。从古瓷、家俱、钟表、字画、文房四宝到金、银、铜、铁、木、玉各类工艺品,大小新旧货各色齐全。场内可议价、可交换、既出售,又收购。 8.塘沽洋货市场:位于塘沽区抚顺道,临近天津开发区,地处津塘公路河北路立交桥西南侧,是华北地区首家建立的专门进行进口货交易的市场。经营品种有汽车、摩托车、家电、照相器材、服装、手表、打火机、音响等,大都为进口原装货,物美价廉。已成为华北地区洋货的集散地。 9.杨柳青年画社 天津市河西区佟楼三合里111号 (022)23351531 杨柳青年画店 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 (022)27275191 泥人张工艺品经营部 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宫北97号 (022)27275248 三、曲艺: 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天津人喜爱相声,相声也为天津市民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所以,到天津来,相声不可错过。 1.中华曲苑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72号(老美华鞋店老店旁边) 电话:022---27333974 内容:每周五晚 7:40 哈哈笑艺术团相声专场 每周日晚 7:40 众友艺术团相声专场 价格:10元/位 茶水免费 2.名流茶馆 地址:和平区新华路177号 (和平区文化馆二楼) 电话:(022)27116328 项目: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等传统节目。 每周五晚 7:45 众友艺术团相声专场 每周日晚 7:45 哈哈笑艺术团相声专场 价格:10元/位 茶水免费 3.燕乐茶社(燕乐歌舞厅一楼)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荣吉大街66号,新新旅馆对面,距中华曲苑步行只需5分钟。 内容:每周二、四下午2:00 众友艺术团相声演出 价格:6元/位 茶水免费 餐饮篇 四、餐饮: 津菜: 是在民国年间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南北美味,以鲜咸口味为主,名菜有甑蹦鲤鱼、软溜鱼扇等,津菜厨师犹以“溜”功见长。 1. 红旗饭庄,数区均有分店,河西店、河东店。菜味不错,但装修稍差(某些店)。红桥区洪湖里。 2. 天津老字号天一坊:河东/红桥。27261442大胡同 3. 八纬路上:卫嘴子食府。 4. 食品街上:古井大酒楼。总经理周进是厨师出身,把关比较严 5. 天津人家:体院北 6. 水西村:丁字沽三号路 海鲜: 1. 粤唯鲜酒楼:河北路283号,电话:23399991。此楼为很有特色的疙瘩楼,楼内陈列店主收藏的近千件古董,饭后可出来步行五大道,别有情趣。 2. 鹏天阁时代酒楼:南开区红旗南路8号,电话:23958888。整个酒楼装修豪华,房间宽敞明亮(单间内可免费卡拉OK),价位比较低,吃海鲜首推此家。 3. 友鹏海鲜城:河西区体院北。 4. 瀚金佰海鲜大酒楼:河西区大沽南路985号,电话:88326666。酒楼最大的特点是大堂内设海族养殖柜,养有多种海洋动物,但菜品价位较高。 5. 家和海鲜巨无霸:绝对新鲜,绝对好,价格也实惠,就是位置比较远, 坐落在东丽经济开发区二经路1号,电话:24991788。24999600,24999800从市中心要15公里左右,电话北京人爱去的地方,因离津京高速路口比较近。 6. 顺峰海鲜酒楼:电话:28228868。此顺峰非北京之顺峰,装潢和价格都还算不错,大堂内养了一对海豹和驼鸟。 7. 渔夫码头:王顶堤华城宾馆附近 西餐: 1. 天津起士林饭店。1908年,由德国人起士林(Kissling)创办,主要经营西餐。现在二楼开辟了大众西式快餐,三楼仍然是西餐厅,环境很好。浙江路,23300330, 23322247 2. 巴德啤酒坊:里面布置是德国的,还有很多天津的老照片,殖民地时代的,氛围不错。 位置:和平区小白楼,*近音乐厅,就在肯德基的楼上。 3. 成桂餐厅。河北路, 23311702 4. 百老汇西餐酒吧:体院北 5. 金环西餐厅23317487 6. 成都道上的小伦敦和苏易士,都是老牌子的了,店不大,但很有特色。也许算不上最正宗的西餐,但肯定是很好吃的西餐。 7. 佳园西餐厅:被很多外国人推崇,比较正宗,没有跟着中国人的口味瞎改,不错。越秀路。 8. 里士满西餐酒吧:位置:河北路231号,电话23113397,*近外国语学院,美国东部风格, 酒水和西餐都很有特色,环境雅致、安静,是几位老友小聚聊天的好地方。 特色餐厅: 1. 51号花园:河西区台儿庄路51号,电话:23244830。环境巨好,以前蒋介石来天津常去的地方。这个酒楼比较适合怀旧的老革命家,价格很贵。 2. 粤园(粤来海):澳门路3号,在国际大厦楼下后面的楼群里,为照顾不抽烟的人,店内有专门的吸烟区和与非吸烟区。环境布置较有情调,西味较浓。菜品以粤菜为主,酒水较贵,消费水准为中等偏上。 3. 雍风妙舍:和平区承德道42号,电话:27119008。 三层小洋楼,一楼陈设户外用品及书籍,很随意的地方。 4. 女士餐吧:南京路。 酒吧: 1. NYC(纽约音乐厨房)——既适合吃饭,也适合饭后娱乐。晚九点后有菲律宾乐队(周一除外),歌手唱得很好,还会一两首中文的。音响很棒,音乐以恰恰和爵士居多。地址:围堤道212号(佟楼大圆碗旁边)电话:23539600 2. 兰桂坊—— 睦南道79号,河北路与桂林路之间。环境比较安静、怀旧。 3. 劳埃德—— 晚上有大提琴,很安静,适合情侣。 4. 霏霖(Feeling)酒吧——解放北路158号。推荐女孩子们喝柏丽甜酒,味道不错有点奶油味,但此酒有些后劲,注意不要高了。爵士乐队很不错,主唱为老橡树乐队主唱。此公年约5旬以上,但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彩,嗓音浑厚富有磁性与感染力,多唱英文歌,其妻为俄国人故也经常见其演唱前苏联歌曲,在圈内乃至港澳都小有名气,中央电视台有过相关报导。 5. 沙金酒吧——顺霏霖沿解放路往前走,气氛不错,以老外居多。 咖啡店: 1. 犸雅咖啡:和平区新文化花园一层(小肥羊旁边)面积不是很大,楼上是小圆桌适合商务谈话,楼下则都是顺天花板吊下来的摇椅,适合情人约会或与三、五朋友小聚。情调不错,背景音乐多放一些轻缓的曲子,晚上有钢琴伴奏,非常安静。 2. 海斯特咖啡:河西区宾水道渤海证券公司旁 3. 蓝山咖啡: 河西区永安道德恩公寓9号底商(泰达园对面 ) 4. 咖啡DIY: 河西区佟楼红高粱二层 天津特色小吃: 除了天津三绝的狗不理包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之外,还有芝兰斋糕干、煎饼馃子、贴饽饽熬小鱼、石头门坎素包、白记饺子(清真)、炸素卷圈、锅巴菜、小宝糖炒栗子、果仁张、茶汤、驴打滚等,简直太多了。 1.天津大学内 西餐日式料理 平均消费10元左右/人。 2.鞍山西道高级法院对过,店名:永强豆浆坊 特色:都是小吃一类的 3.新华路体育场附近的火锅店,一过体育场就是,四川的,就是贵点,四个人连吃带喝150左右。 4.南门外大街,粥旺府(好象建国道上也有一家)8个人花了200块钱,还剩了好了菜 5.地点:南市食品街对面 店名:小肥羊特色:啥都涮 消费水平:100块钱俩人吃的满欲 6.地点:勤俭桥店名:小虎 特色:烧烤消费水平:50元(两位包括酒水) 感触:虽然乱但是有气氛 7.地点:八里台师范附小对过 店名:城鑫烧烤店 特色:韩国式烧烤消费水平:两个人一般30多块就吃的很好 8.地点:气象台路与电台道交口 店名:铁真红焖羊肉 特色:属于涮锅,红焖羊肉做锅底(冬天红焖羊肉,夏天刨冰店) 消费水平:四个人100元 感触:羊肉特好吃,涮的东东也很多,去尝尝吧。。。。 9.地点:和平区皇家花园 店名:大胡子羊肉串 特色:物美价廉 楼上楼下都能坐 消费水平:羊肉串0.5元\串 羊汤2元/碗(很好喝 强力推荐!) 感触:冬天去最好,可以治感冒!! 10.地点:和平区贵阳路 店名:风信子水果吧 特色:物美价廉,有免费的杂志和智力玩具,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CD。 消费水平:3~20都有,根据个人喜好。 感触:适合情侣。 11.地点:保山道对过 店名:火之味 环境:红红火火,很豪爽的风格 消费:主要经营烧烤系列,2个人40元就要托着肚子走出去,哈哈,很实惠,也很美味!!! 12.地点:西湖道 店名:京东美食府(清真) 特色:京东牛肉饼 消费水平:2-3人50元,牛肉饼12/张,绝对不能错过。 13.地点:八一礼堂对面 店名:是个新疆馆特色:大盘鸡 消费水平:25 感触:好吃且很饱 14.名称:上帝厨房 地点:柳州路实验小学旁 特色:鲜墨鱼丸‘虾丸,还有鲜老汤 价位:2个人一般60-70元(丰富,非常丰富)大家不妨去尝尝保证不后悔。 15.地点:尖山路黑牛城道交口 店名:花正餐厅 特色:自助 烤涮 东西不错 饮料免费—(正宗的可乐等··涨肚) 消费水平:38元一位。 提示:去之前饿几顿··-_-! 16.地点:凯旋门旁边 店名:台湾臭臭锅 特色:臭臭锅 消费水平:三人算上酒水80元左右 感触:味道不错,也不贵! 17.黑牛城道与尖山路交口 上河鱼村 鸭子火锅(原名忘了) 价格一般,大家都吃得起~~ 18.大港油田的鑫鑫涮羊肉 苏大姐火锅 还有个高档点的坤厚食府 19.水煮鱼:开发区黄海路交通银行旁“红房子“是吾吃过的最棒的水煮鱼,每份38元.(草鱼) 20.(塘)广州道上的“川府老妈“及“千品鱼府“ 21. (塘)学校大街的“黄阿婆水煮鱼“ 22.开发区洞庭路上的“洞庭鱼府“ 23.河西平山道“沸腾鱼乡“ 河西广东路“沸腾鱼乡“ 24.11经路上 ,翠亨囤 25.黑牛城道 ****** 26.地点:红桥区三号路和光荣道交口往西100米 店名:“京来顺“ 风味:火锅(挺纯的火锅)特点:味道不错,店面不是很大,但是干净.据老板称他的肉和东来顺用的一个地方的,不管真的假的,但是肉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强烈推荐!花费:花费不多,我们8个人里6个男(4个大槽)的2个女的吃的非常好,不到200元(白酒自己带的). 27.滚石俱乐部(现在好象叫上海餐厅)的阳程湖闸蟹,不过价格贵了点,那里的上海小菜很好吃 28.地点:河西区华盛广场对面 店名:羊倌儿 特色:山西风味,羊汤最鲜 消费水平:5-10元/人,1人:一碗羊汤,两个烧饼=5元 感触:刚开业不久,人不是太多,但是羊汤味道不错,也不贵。有点陕北的味道。 29.恩发成 体院北涮羊肉好吃 30.水上公园路正宗日本料理 横滨屋 天妇罗很棒,烤鱼也不错。咖啡也很地道。价格嘛2-3个人 100元左右 31.还有坐落在靶档道的“运德成“ ,主营各种串类,羊肉串1元/串,干净卫生, 注意:自带餐巾纸,那里餐巾纸一元一包!两个人四十元根本就吃不了. 32.地点: 红桥区本溪路 店名:羊上树 33.土大力不错,白堤路和滨江商厦后面都有,6个人才100多,而且特别好吃,土大力的鸡翅一级棒。 34.地点:二南开旁边 店名:小南国 特色:上海菜 消费水平:50元/人 感触:环境很好 35.在长江道上有个卖羊汤的,店名就是全羊大补汤,锅底有20年了哦,很好喝. 36.自住火锅:光明桥天星河畔广场一楼,王品火锅,20一位,火的很! 37.十五经路与六纬路交口,大多多红焖羊肉.不错,还不贵,就是地方太小了,吃饭的时候排不上个. 38.西北角西关街:利德顺小老饭庄,上学时经常去吃,清真馆。丰俭随意。正点去时基本没座/ 39.广东路上有一家叫平壤料理,那是一家不错的店。属于韩国烧烤类,他家的烤鱿鱼特棒。就是有点贵,适合情侣,情调特好。注意:要脱鞋!大家试一试吧。眼见为实! 40.地点:青年路(长虹公园后门) 店名:微山湖地锅城 消费:俩人30元(不包括酒水) 感触:很有特色,而且不贵,锅的种类也很多,最贵的也只在25元左右,俩人足够吃,去试试吧,分店也很多 41.谭鱼头:长江道和红旗路交口 多轮道 王顶堤迎水道 42.地点:南开区复康路(南大正门对面) 店名:星期五餐厅 特色:美式休闲西餐,花式调酒 消费水平:100元左右/人 今年圣诞节199元/人,随便吃(不含酒水)。 43.还是体北环湖中路 ,清真小馆,忘了名字了。特别推荐,牛鞭绝对夸张而经典的特色菜。 44.佟楼麦当劳旁新开的季诺意大利西餐厅蛮不错的,环境很幽雅,紧挨着它的大成家快餐也挺好附近的上班族中午可以去那尝尝(豆浆要比永和的好喝) 45.强力推荐:气象台路孔府酒家(地矿珠宝斜对过) 强力主打:葱油活鱼 特别提示:动物保护协会的同志慎行;对鱼类有特殊感情的同志慎行; 原因:为保持鲜度,油只淋中段,活鱼上桌,嘴巴一张一合;鱼肉嫩滑,甚是鲜美;头尾交给服务员熬汤......一会儿的功夫,一盆热喷喷儿的酸辣海鲜汤就端上来了......专治感冒!别以为是服务员搞错了,其实是厨师将葱油活鱼的头尾,加上海参、虾仁、银耳、黄菜(鲁菜中一种鸡蛋摊的蛋皮),加少许醋,和大量胡椒粉,熬制的“海鲜酸辣汤”。这一切的一切,只需28元。 另:孔府的其他鲁菜也是不错,环境也算优雅,就是服务员岁数大了点,脾气差了点儿。 46.河北工学院附近大同门市场,二姐沙锅, 酱羊骨天津一绝。吃了这,再也不想去羊上树 47.十一经路的立交桥旁!有一家 钱记烧烤店!价格公道 味道正宗 48.我强烈推荐小妹麻辣烫,在体北体育学院附近,主营麻辣烫涮锅,好吃地说,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49.广东路上海道小学对过的 肥记红焖羊肉 价格实惠,6人100元左右 50.四平道和拉萨道交口的鸿成烤串店,很好。烤鱼才壹圆一串!!. 51.体院北的宝轩渔府不错,以鱼为特色,好吃,又不贵,不过的提前定座,因为太火了 52.医科大学对面得“巴瑜人家”。 53.第二南开中学南侧的一个彝族火锅,有点特色,但稍贵。营养价值据说不错 54.在家乐福海光寺点的一个日本拉面味道不错,也不贵。 55地点:金钟河大街 店名:聚成耀 特色:便宜实惠,菜色全,盘子大量多 一盘八珍豆腐五个人吃不了还要打包! 消费水平:呵呵 看吃啥了 两人70元 能吃到 打嗝。 56.温州米线,金街金元宝对面的路口里面,就是有二楼的那个胡同似的地方,在二层,里面,很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吃的人很多,味道也很不错.尤其是那的榨菜!!强烈推荐,还特便宜!!我说的只是分店,据说总店在金元宝后面.好象老塘沽人都知道,可是我没找到.(塘沽) 57.生煎包,在塘沽二中旁边,店不大,环境不错.包子很有特色.就是油大,不宜常吃.(塘沽) 58.伊斯蓝,知道三家店,上海道上外滩旁边两家,还有就是三大街泰达一中旁边,味道比较不错,4个人120元吃的不错了.(塘沽) 59.烧烤,推荐上海道上的野三坡.尤其受一个曾在凯悦饭店当大堂经理的香港朋友推崇.不贵.(塘沽) 60.泰发. 大泛华旁边,菜量大.推荐“海鲜扒茄子“28元那盘子大的吓人.味道好,价格适中.(塘沽)
采纳哦
贵阳,尊义,属于贵州吗?
贵阳,遵义都是贵州省辖地级市,其中贵阳还是贵州省的省会。
哪里有仡佬族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宗教
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服饰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饮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艺术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以竹来作为人名并不奇怪,但是以竹来作民族名称肯定给第一次听到这个意译的人以新鲜感,哪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同样让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笋出土一样令人振奋。中国人赋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实际上是很文雅,很有内涵的。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听到筒中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关于竹王的传说,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父母要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护佑。春节,家家户户要到竹林去供献竹王钱。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祭祖或求丰收。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年节喂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供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风趣的婚礼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高台舞狮
仡佬族的民间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忍俊不禁。
蔑鸡蛋与打花龙
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
崖穴葬和石棺葬
仡佬族在古代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近代虽然有木棺石椁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遗存,且土葬必以石垒为标志,坟头要栽黄杨树,坟前要栽梭罗树、桂花树等象征好风水的树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凿穴两种。人工穴分崖上凿穴、石板镶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砖拱穴数种。石板镶穴又有“文书桶”、“筲箕形”、“明堂”、“响堂”、“暗椁”等形制。石板镶穴可父子婆媳共茔。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顶、溪岸,也有葬于乱石丛林的。现存崖穴葬较著名的是道真县三会乡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约1.2米,宽约1.7至2.6米,进深约2米左右。穴中以石镶嵌墓廓,排列整齐,数字多为单数,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县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为牌坊,总体若宝塔,分3层,通高5.5米,宽6米。底层置3个墓门,上雕历史人物、花草鸟虫,顶檐额浮雕凤凰。二层4柱3门,刻民俗故事。三层中间两柱透雕蟠龙,两侧雕凤凰展翅。雕工精致,设计巧妙,施于壁立峭崖,疑为鬼斧神工,然所雕龙凤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于自然与生活,可谓技艺高超。
为什么贵阳的私立学校很多
贵州经济发达,注重教育。
1、贵阳中天中学
贵阳中天中学(原贵阳中天北京四中)是在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省教育厅亲切关怀下,由贵阳 市教委通过北京市人大,北京市教委从首都北京引进中国名校---北京四中与中天城投集团联合举办的 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双方于2000年10月21日签定办学协议,同年11月奠基,由中天城投集团全额投 资兴建,是目前贵阳市唯一一所私立重点中学,中考成绩七次名列贵阳市榜首,并实现了2011—— 2017年中考“八连冠”。
2、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
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是由“贵阳市第一中学”和“恒大金阳新世界房地产有限公司”强强联 合、倾力打造的一所信息化、现代化、具有国际办学水准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同时还是中美高中生交流 基地学校、北京景山学校网络联盟共建校和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学校的办学理念 是“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3、贵阳市华麟学校
贵阳华麟学校由上海启步投资有限公司举办,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政策支持,是南明区政府 和知名企业着力打造的、由名校鼎力帮扶的九年一贯制优质民办学校。学校占地42726.6平方米,环境 优美、校舍整洁且具现代化气息,室内外运动场等设施设备齐全,为全省同类学校之翘楚。 4、贵阳明雅学校
由贵阳市修文县人民政府与贵阳明雅教育管理公司合作创建。学校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经开区教育园区,东临210国道,与贵州省林业学校隔道相望;西连开发区公园,南与扎佐林场毗邻,北与扎佐镇城区接壤。学校所在地修文是我国儒家心学学派创始人王阳明悟道与讲学之所,这里山水优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读书成才的好地方。
“建设优质工程打造书香明雅,创办品牌学校培育国家栋梁”。学校将恪守“优质普惠”的办学宗旨、“明德雅行”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根据“国学根基、国际视野、民族特色、绿色质量”的办学思路,统筹建设四个学部的优美的校园环境、深厚的学校文化,将明雅学校精心打造成“全国书香校园”
5、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学校
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学校是在贵阳市及乌当区两级党委、政府及教育局等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由贵 州宏德置业有限公司投资近6亿元兴建的一所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的高品质、新机制的全 寄宿制国际化实验学校。学校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风景秀美的`乌当区,占地面积206亩,总规划用 地面积约13.6万平方米,按国际化学校标准设计和建设,仿欧式学校建筑。
6、贵阳华文实验学校
贵阳华文实验中学是贵阳市教育战线上新近崛起的一支新军,他的前身是贵阳市十九中分校。从近 三年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每学期各年级各学科的统考成绩总平均分,还是很厉害的,2014年首届毕业 生中考平均成绩为517.7分;2015年中考学校参加考试人数354人,总平均分546分,仅以一分之差在 贵阳市中考中排名第四。
7、贵阳市永茂中学
贵阳市永茂中学成立于2008年,是由基础教育校区、艺术特长校区和国际教育校区组成高起点、 高标准、高品质的综合素质教育学校。贵阳市永茂中学位于观山湖区(原金阳新区)与白云区交界的南 湖湖畔。永茂中学是由基础教育校区、艺术特长校区和国际教育校区组成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 质的综合素质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