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娱乐关系是什么?
新闻是及时的反应短时间内的事情,比较具有严肃性,而娱乐就是可以渲染气氛,以达到令人开心的目的,比较随性
急!如何理解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和娱乐化?
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最后则发展到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众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将名人趣事及各种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官兵捉强盗和两性关系成了每天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题材。
一、新闻娱乐化不能舍本逐末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新闻娱乐化做法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实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当前人们对娱乐需求膨胀的背景下,传播者应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适合的传播形式上,如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等。若让新闻这一传播形式过多地承载媒体的娱乐功能,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色情、丑闻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
大众文化时代,需要通俗的新闻,通俗的报纸,通俗的传媒,但是我们要看到,通俗与庸俗之间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哪些是最大多数受众,记者感兴趣的新闻呢?2000年我国城市社会接受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闻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帮助人们实现舆论监督"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这样的需求热点并不娱乐,既无名人趣事,也无花边新闻,但是它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我们讲平民化的视角,是要放弃传播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增强可视性。在讲"娱乐化"的时候,则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回答者
娱乐新闻对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娱乐化现象对新闻的侵蚀还表现在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为了使新闻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在处理极为贫乏普通的新闻素材上,采编人员不惜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编造、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情节,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不惜捕风捉影、杯弓蛇影炮制假象,以达到“新、奇、特”的新闻效应。对于以“真实”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来说,这种行为必然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整个新闻业的“诚信”度无疑带来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认知还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就像在报道“马加爵事件”的新闻大战中,媒体在津津乐道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必然使社会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失去对诸如马加爵父母亲友等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同情。试想,当媒体上成天都是成都推出“人乳宴”、昆明出现“女体盛”这些新闻时,谁还会去关注了解那些每日为“稻粮谋”的下岗职工和平民百姓呢?而且,这些低俗的内容对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尤为深远,使他们日益缺乏主流的价值观,精神世界陷入无聊、空虚境地,无法建立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试从传播学角度对目前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进行评析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一、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除了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三、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一、新闻的功能有许多,报道事实、提供事实是主要的功能,但娱乐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在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新闻娱乐化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一、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二、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
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势必造成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失准。节目制作人过分地追求新闻的新奇刺激,甚至雇用摄像者在大桥上蹲点,守候轻生之人。三番五次地将这些人的跳桥过程进行报道,其中意义究竟是敲响人们需缓解压力的警钟,还是通过电视屏幕引领观众凑热闹、过把瘾呢?后者在某些娱乐化新闻当中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新闻过分娱乐化时,就变成无聊了。
其次,新闻过度娱乐化使新闻真实性等准则的实现受到严重威胁。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包括:所有选择报道的新闻“五个W”都要交代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有连续性的事件,都要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应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娱乐化新闻中的新闻失实、夸大事实、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等现象则时有发生。
第三,过分注重娱乐化,过多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状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审美鉴赏力下降,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传媒。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如果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势必会南辕北辙、本末倒置,最终会导致新闻从业人员背离本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造成媒介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市场化对媒体有何影响?
媒体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当我国传媒的经济基础从财政拨款变为广告创收时,制约媒体的控制力量由一元转向多元。过去,党和政府掌控着媒体的人、财、物等主要资源,是约束媒体的单一力量,直接、有效地控制着新闻媒体。媒体市场化后,这种单一的刚性控制发生了变化,政府放宽政策,赋予媒体一定的经营权限。然而,媒体的主要财源出自受众和广告商,就不能不考虑受众和广告商的需求。当媒体片面迎合受众的需要、无条件满足广告商的要求时,市场化媒体的负面效应显现出来。
一、媚俗——新闻内容的低俗化
走向市场的媒体把受众看作消费者,甚而视为上帝,着力于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为只有媒体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受众后,才能直接(通过收视费)或间接(通过广告)获取收益。默多克说过,如果报纸的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会多一些。因而,一些传媒表现出一种不良倾向——媚俗。
Kitsch(媚俗)这个德文单词出现于19世纪末期,是指相对于传统艺术的廉价艺术商品。米兰昆德拉把它引申为“想要不惜一切地取悦最大多数人的态度”,这正是一些市场化媒体的态度。如今,媚俗成了这些媒体的主旋律,它们常常把功夫下在如何迎合受众低俗的趣味上。为了满足受众的原始需求,刺激他们的低级欲望,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惯用的手法是提供暴力、性等低俗内容,并以娱乐元素稀释新闻。
低俗化似乎成为不少市场化媒体走向赢利的惟一途径。一些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不惜“降格以求”,以性和暴力作为卖点,招徕消费者。“社会新闻,这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1
有一句新闻行话叫做“sex sells (性是好卖的),这在国外已经屡试不爽。暴力同样是媒体追捧的热点,且非常畅销。在招徕读者方面,堪能与“性”并称。暴力新闻对受众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巨大的心理冲击,这是其它类型的新闻无法相比的。暴力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平淡生活的一种点缀。
暴力文化吸引人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的本能有一种强烈持久的对力量的崇拜,而暴力是展示力量有效的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力量,只能通过媒体上的“虚拟暴力”满足对力量的渴求和崇拜。
电视专题节目中,法制类节目尤其受观众青睐。法制栏目播出量占专题类节目的10%,收视率却占整个专题类节目收视的19%截止到2004年,全国有11家电视台开办了法制专业频道,还有七八十个法制栏目。法制节目有助于收视率的提高,引来其它栏目竞相播报各类案件,如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纪录》等,甚至定位于经济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也播放案件类节目。这不仅模糊了各种栏目的边界,也导致大量的题材重复报道。
法制类电视节目已出现这样的苗头:过分渲染犯罪过程而忽视普及法律常识。有些节目过分追求观赏性,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把罪犯作案过程和细节充分展示,忽视了节目应该承载的法律教育功能。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台规定,禁止法制节目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法制节目以案件类报道最刺激观众的神经末梢,原来以“法”为核心的“说法”类节目纷纷向“说案”类转型。某台名牌法制栏目《××说法》的某些节目简直在拍摄犯罪记录片,这样的报道方式造成了观众不知不觉地被案情吸引,把兴趣和注意力都投入在罪犯的作案细节上。一档电视栏目看过,观众记得最清晰和最津津乐道的不是法制教育,而是刺激的犯罪情节,法律宣传效果甚微,而犯罪事实传播深远。这样的新闻报道会不会重蹈法制电视剧的覆辙,不禁让人担忧。
事实上,庸俗、低档的娱乐性节目已经对品位高的节目形成威胁。这就是“劣币逐良币”的格雷沙姆法则在起作用。新闻界有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在争夺读者(或观众)的竞争中,存在着让诽谤性丑闻和煽情的消息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竞争的结果是劣质节目盛行,优质节目逐渐在屏幕上消失。
二、收视率为王——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内容上软性新闻比重增大,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作为主打内容,特别是有关演艺、体育等明星、名人的娱乐新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而言,硬新闻强调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要素,指在政治、经济、军事、灾难等方面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软新闻强调人情味,重在引起受众的情感呼应,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报道。
当前,各个新闻品种,如影视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都开始了“娱乐化”炒作的进程。如今,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只要它具备了微量的娱乐元素,就可以被传媒策划、炒作成为一道五味俱全、却毫无营养价值的娱乐快餐。
体育新闻开始走娱乐化路线。传媒在报道体育新闻时,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这上面“做”不出太多文章,而且如果记者功力不到,也写不出有分量的分析和评论文章),而是大量散布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小道消息,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娱乐性新闻的另一个增量来自于从政治、经济等严肃新闻中挖掘出的软性报道。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新闻工作者正竭力从硬新闻中“提炼”娱乐性因素。
新闻娱乐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移植文学上“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笔调描述悲剧性事件。电视新闻中,有些主持人把车祸戏称为“亲密接触”,如某时某地两辆或多辆汽车“亲密接触”,甚至汽车撞上了骑自行车者,也被称作“亲密接触”。在报道此类人命关天的惨剧时,这种口吻显然缺乏人文关怀。尤其当电视画面上是血肉模糊、缺腿断手的尸体,下面的字幕却是“亲密接触”时,二者就形成强烈的反差。
新闻娱乐化过分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娱乐化的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制造着低俗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人摒弃了客观理性的报道原则,全力满足受众感官上的娱乐体验。
施拉姆提出的媒体的四种功能,其中一项就是娱乐功能。我国的新闻教科书也把娱乐列为媒体的一项功能。娱乐是一种单纯的精神享受,其目的是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放松身心,获得愉悦。我们提倡适度的、健康的娱乐,然而,一些媒体却为了激发受众的原始欲望而提供娱乐,或为了娱乐,而削弱了媒体首要的传播信息、告知新闻的功能。一些时间段本应播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消息,现在只因为娱乐更畅销而取而代之。
新闻娱乐化的特征
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最后则发展到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众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将名人趣事及各种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官兵捉强盗和两性关系成了每天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题材。
一、新闻娱乐化不能舍本逐末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新闻娱乐化做法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实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当前人们对娱乐需求膨胀的背景下,传播者应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适合的传播形式上,如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等。若让新闻这一传播形式过多地承载媒体的娱乐功能,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色情、丑闻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
大众文化时代,需要通俗的新闻,通俗的报纸,通俗的传媒,但是我们要看到,通俗与庸俗之间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哪些是最大多数受众,记者感兴趣的新闻呢?2000年我国城市社会接受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闻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帮助人们实现舆论监督"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这样的需求热点并不娱乐,既无名人趣事,也无花边新闻,但是它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我们讲平民化的视角,是要放弃传播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增强可视性。在讲"娱乐化"的时候,则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结合实际,谈谈新闻娱乐化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对新闻界的影响
--------------------------------------------------------------------------------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已经风生水起,成为了一种时尚。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娱乐化是近几年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兴起的一种潮流,并渐渐变成为了一种时尚。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深刻社会经济文化原因。这其中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在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而言,这类新闻的严肃性不是很强,在新闻报道中,多为了迎合受众,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案件、灾害事件暴利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然而,更有甚者,从很庄重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去找大众关心的花边新闻,挖掘其娱乐价值,表现其故事性。在新闻的五要素中,偏重于故事性、趣味性和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使之具有猎奇性或者感官刺激性,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新闻的传播现象,在我国被称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突出新闻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原因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从社会因素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个多元化的、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人们的文化价值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娱乐化媒体使受众能够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新闻大受追捧。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通用的效益为先原则。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看。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受众趋向于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为其提供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第三地”空间,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一时的快感而流行于世。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特别是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娱乐感。 从文化传播的国际背景来看。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都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是与非 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学者对新闻走上娱乐化之路给予了肯定,认为软新闻的增加就是硬新闻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并且,好的新闻向来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且新闻的娱乐化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缺陷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促使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受众本位的回归。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更多的学者对新闻娱乐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提供重大的决策和参考信息。然而,新闻娱乐化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求。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闻本体角度来考察,新闻娱乐化倾向实质上是对新闻本性迷失的一种表现,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第二,过度追求娱乐化,淡化宣传教育功能,使新闻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歧途,导致新闻向伪新闻的方向发展。第三,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过分显示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倡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传媒教育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反面化,对深层问题缺乏关注,缺乏应用思考内涵。第五,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对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景象逐渐盲视,丧失全面认知现实环境的理性能力,最终导致认知危机。 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 新闻娱乐化应该走向何方,它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样的?这是传媒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软硬皆施、以硬为主”。硬新闻才是新闻的主体,娱乐化新闻只是一个配角和辅助。在不损害新闻价值的同时,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在竞争中就不会完全处于劣势。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这个度,既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达到宣传引导作用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