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大化石的守望者
- 2、贵州一男子捡到一块石头,开价600万,为什么他要给石头定这么高的价格?
- 3、额鲁特蒙古族藏石人家——访阿拉善观赏石协会会长金五一一家人
- 4、我有一块玉石,加工一块玉石加工费一般都多少钱? 加工费贵吧?
- 5、为什么一些精品奇石有价无市呢?
大化石的守望者
一一记大化县观赏石协会会长韦金官
Watcher of the big fossil
Record of Wei Jin-guan,th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Stone of the Da Hua County
在参加柳州市第四届国际奇石节期间,应大化县观赏石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专程赶往大化县,目的是想看看那里的大化石和建设中的大化石博物馆。
当汽车驶上红水河跨河大桥时,远远的大化县城的轮廓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同车的大化县观赏石协会名誉副会长肖禧硕,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红水河畔、依水电站大坝旁的一座只有钢筋水泥骨架的建筑,他告诉我们那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化石博物馆。这座投资1000多万元、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巳于2005年9月开工,将于2007年10月竣工。建成后的大化石博物馆,将展示韦金官收藏的两千多件藏石和其他石友的精品大化石。
车子在一座废弃的厂房前停下来,韦金官早已等候多时了。这位个头不高、不善言辞的壮族汉子,一看到我们,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没有寒暄,就轰隆隆地推开厚重的大铁门。我们都惊呆了,眼前摆满整整一个大厂房的大化石,更有好几块“巨无霸”。此刻,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这些石头,只是一个劲地说:“太漂亮了!太漂亮了!”这些精美的石头都是韦金官10年间一块一块购置的,曾有一个港商要掏3.5亿港币购买它们,却被韦金官婉拒了。港商不能理解,如此高额的一笔巨款却不能打动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化石人的心,他体会不到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韦金官和他的伙伴们满腔热爱和心血。这些美丽“仙子”静静地等候在这里,她们的主人正在为她们建造一座“宫殿”。“宫殿”建成之时,登上大雅之堂的她们,一定会惊艳天下。
红水河边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奇石宠儿——大化石的摇篮。大化石因产地而得名,大化县又因大化石而闻名海内外。
韦金官收藏的大化石
韦金官展望大化石博物馆的未来蓝图
大化石质地坚硬细腻、石肤温润饱满、色彩斑斓艳丽、型意典雅敦厚,以其特有的气质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大化石的“宝气”已成为对她溢美之词的概念。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各地石展中创金夺银的魁首也多是大化石。这个刚刚浮出水面十来年的新石种,巳出落成大牌明星,身价不匪。尽管大化石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但仍然是奇石市场的抢手货;更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石商不惜重金抢购大化石精品。
午饭后,我们迫切地想要看看如此“宝气”的石头出生何处,是如何诞生的。韦金官带着我们驱车来到了大化石主产地——岩滩。
岩滩——红水河边一个偏僻贫困的山乡村镇,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这里建起一座水电站,来了一批建设者,岩滩开始有了生机。1991年岩滩水电站蓄水发电,滩头奇石尽现。当地村民为了生计,在河滩上捡石头到柳州去卖。大化石由此在奇石界崭露头角,进而闻名天下。随着大化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一块手抱大小、品相较好的大化石,叫价少则几万元;大块的石头在市场上卖得更好。浅滩的石头被挖完了,人们开始从水下打捞石头,越捞越深。现在,大化石资源越来越少,精品大化石更加难觅,不少石老板出资几十万雇潜水员冒险潜入五六十米的水下打捞。
如今的岩滩很是热闹,红水河滩边上停满了各种牌照的高级轿车,石商守候在岸边等待精品石打捞上岸。与其说前几年品相好一点的大化石还能在柳州、南宁落落脚,搁上一年半载,如今稍稍松松口就会远走他乡。岩滩人富了,发财了,盖起了楼房,买了小轿车。大化石造福了一方人,提升了地方经济,打造出地方知名文化品牌。
韦金官爱石、藏石,也时常到岩滩买石。每到岩滩看到新打捞上来的石头一块一块地被外地人买走,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好像觉得家园中的宝物被外人拉走一般。他在思考,大化石资源越来越少这是必然的,总有一天捞不上来了,好石头又都卖出去了,大化没有大化石了,大化的子孙怕也难见大化石的精品了。在韦金官的脑海里有一个构想,他要筹划建一座大化石博物馆,尽自己的所能,为大化后人留下一些美丽的大化石。他原本带领4个兄弟做钢材生意,自从有了这个构想,他把全部精力和资金都转移到建造博物馆的事业上,并让几个兄弟一起跟他千。他的这个想法和举动得到了肖禧硕、霍子建等当地有识之士的支持。大化县政府在红水河畔特划拨20亩土地,支持韦金官投资兴建大化石博物馆。2006年6月26日大化县成立了观赏石协会,韦金官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为了筹建大化石博物馆,韦金官倾其所有。他家里建好一年多的楼房一直没有装修,墙壁和地面裸露着水泥的毛糙。其实,他只要卖出一块他收藏的石头,就足够支付装修的费用,可是他舍不得卖。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可到处是石头。当主人让我们欣赏他的精品藏石时,居然打开摆在大屋墙边的一个大号保险柜,不难看出当年的五兄弟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可是,如今保险柜里存放的不再是钱币,而是一块块石头了。为了买石头,有一年过春节,家里连卖肉的钱都没有了。
当天,我们从岩滩回来,提出要去韦金官家看看,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家里太破了,没什么好看的。”拗不过我们执意请求,他把我们带到他家。韦金官这个农民的儿子,承袭传统,弟兄五人住在一起,他是大哥,4个兄弟全是他事业的帮手;而家里
韦氏五兄弟
正在建设中的大化石博物馆
由长嫂当家操持,除了五弟尚未娶妻,4个妯娌和睦相处。在他家目睹了这些情景,我们从心底里对这位长得并不伟岸的汉子又多了几分敬意,慨叹韦金官为保护家乡大化石资源所付出的太多太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大化石博物馆建设工地。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比起昨天从桥头远看的感觉要宏大得多。站在这座还未成形的大化石“宫殿”前,极目远眺,右前方是依水电站大坝,左前方是蜿蜒的红水河正流向远处起伏的山峦。此时,不爱多言的韦金官开始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未来博物馆的美好蓝图。一年后,这里将屹立起一座融民族与现代风格于一体的雄伟的奇石殿堂,这里将成为观赏石文化交流的舞台,是广大石友向往的赏石乐园,是大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就在我们要离开此地的时候,韦金官握着我们的手说“明年博物馆竣工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再来看看!”
会的,我们一定会再来看看这片拥有大化石的神奇土地,与韦金官分享梦想成真的喜悦。
红水河中捞石忙
贵州一男子捡到一块石头,开价600万,为什么他要给石头定这么高的价格?
在贵州省天柱县的坪地镇上,有一位姓姚的农民就收藏了一块“奥运腾飞石”。在这块奇石上浮现出酷似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标志。如此奇特的图案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块“奥运石”被姚大叔带去参加了首届贵州青观赏石全国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姚大叔甚至将这块奇石叫卖到600万元天价,让在场的不少人都感到非常惊奇。
贵州一男子捡到一块石头,开价600万
这位农民大哥名叫毛成,家住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农村。他双手捧着这块石头,就是他的宝贝,用他的话来说: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这是石头中的极品。
这块石头是他7年前,在大山的峡谷中行,无意间捡到的。当时只觉得好玩,就带回了家中,也没过分在意。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个采风的城里人,看到石头惊呼:“哇塞,这可是难得的贵州青呢,这石头可老值钱了啊。”
毛成这才知道此石价值不菲。他觉得自己撞大运了,马上用一块绒布将这块石头包裹着,当“镇宅之宝”收藏起来了,还给它起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富甲一方。不久之后,适逢首届贵州青观赏石全国博览会在贵州开幕。毛成见机会来了,就把他的“镇宅之宝”,拿到博览会上叫卖,开价600万元。
这块石头值不值600万?
这块“富甲一方”石头,约有6公斤重。在博览会上亮出后,立即吸引了大批人的关注。大家都知道,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名家,在于与欧故事,他这石头能不能达到这个价?我们不得而知。
但对于一个升斗小民而言,原本是自己的石头,便宜卖了,然后接盘手一转手就卖了大几十万上百万,一定会后悔。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标高价,绝对是许许多多石友正在做、也是他自认为最保险的事。
“贵州青”是什么?
贵州青,又称绿玉,与安顺马场石、罗甸化石、乌蒙磬石合称“贵州四大名石”,属全国珍贵石种。它出自清水江,尤以天柱县瓮洞镇巨潭村河段所产的石头最佳。
贵州青的质感细腻,色彩清、形体秀美、温润平和、清雅淡泊而成为国内外藏界争相收藏的佳品。而且,贵州青具有陶瓷韵味,常常被用作家庭观赏摆件及园林缀石。至于价格……大部分贵州青成品摆件售价都在几百至几千块之间!
额鲁特蒙古族藏石人家——访阿拉善观赏石协会会长金五一一家人
A family of stone collection of Elute Mongolian nationality—Visiting Jin Wuyi and his family,Chairman of Alashan ornamental Stone Association
文/关瀛
by Guan Ying
中国观赏石.3
金家的藏石在阿拉善不是最多的,也不算最好的,可是金家在阿拉善乃至全中国,甚至在国外的赏石界也是大名鼎鼎。或许金五一的名字比起他那几个弟兄的蒙古族名字好记,反正玩石头的,凡是知道沙漠奇石葡萄玛瑙、沙漠漆、红绿黄碧玉的,就没有不知道金五一的。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一米八高的蒙古族大汉,他竟然如孩童般腼腆,也许这是一种真诚吧!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路上就开始了采访,金五一很直率:“我没啥,就搞石头。”他们把赏石、藏石、采石、买石、卖石统统叫做“搞石头”。金五一还要赶飞机去广西“搞石头”,不能把我送到地方,就把我转托给他的一个哥儿们——不搞旅游搞石头的柳大军,由他把我送到了金家。临走时,金五一真诚地说:“我没啥,要写就写写我家的老爷子吧!”
金五一的老母亲额日格吉德玛,今年有70多岁了,老额吉用慈祥的笑脸迎接我,并早已备下了奶茶、奶酪及各样蒙古族小点心。大军告诉我说,老额吉汉话说不好。
环视金家,从走廊到各个房间,满墙的摄影作品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大军说这都是五一的三哥、生态环境摄影家哈斯巴根拍的,为了配合我这次采访,他正从呼和浩特往回赶呢!金家不是我想像中的满屋子好看的石头,这令我多少有些失望。客厅摆放着一个硕大的水族箱,海水观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不难看出这个家庭和谐、温馨、时尚。藏石人家自然有好石,客厅的几块奇石是金老爷子生前摆放的。
又一个彪形大汉走进来,他是金五一的大哥恩克图布新,退休检察官,现在的农场主,刚骑摩托车从20多千米外的农场赶回来。三哥哈斯巴根随后跟进来,长发齐肩,摄影家特有的气质。金家以最高礼遇,在家里由小弟金山主灶做了一桌子美味为我接风。
金五一的父亲金苏依勒与母亲额日格吉德玛
额日格吉德玛每天中午义务教授中小学生唱原生态蒙古长调
饭后,大哥恩格图布新对我说:“我来陪你,要问啥就问吧。”他的直率和真诚让我感动。三哥哈斯巴根拿出他的摄影画册,极具震撼力的生态环境图片令我敬佩。忽然,一阵悠扬的蒙古长调从隔壁传来,哈斯巴根说是母亲在教几个小学生唱蒙古长调,每天中午一小时义务教授。母亲是唯一能唱一百多首原生态蒙古长调的民间艺术家,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整理她的资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额日格吉德玛与金苏依勒1949年结婚,共生育8个儿女,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帮助丈夫圆了一个又一个梦。老伴的突然离去使得她精气神抽减了一半,只有吟唱悠扬委婉的蒙古长调寄托她的哀思与惆怅。
金五一的老父亲——金苏依勒,人们都尊称“金老爷子”。这位在阿拉善德高望重的老人,两年前,由于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突然离开了他的亲人和那么多需要他帮助的人。
金苏依勒是离休老干部,如果说今天的阿拉善观赏石市场如此火热,那金苏依勒就是点起这把火的第一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苏依勒作为民政干部参加中蒙边界线踏勘,骑着骆驼到额济纳旗,陪同蒙古共和国工作队在茫茫戈壁沙漠上走了一个多月。戈壁滩上,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石头,在阳光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色彩斑斓、熠熠生辉。金苏依勒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于是他捡了一块又一块,他太爱这些石头了。可是他捡啊捡,却只捡了一些小石头回来。他知道,按照他们蒙古族人习俗,走在戈壁沙漠,凡是大一些的石头、树木等具有标识性东西是不能随意搬动的,它们或许是哪个路人的标记呢。茫茫戈壁到处都是美丽的石头,如同天女散下来的花瓣……金苏依勒在美丽的石头的陪伴下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石头也就在他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金苏依勒热心地帮助上门求教的人
金苏依勒在戈壁滩上捡石头
时势更迭,反右,自然灾害,四清,文革……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和抚养8个孩子的家庭生活重担给了金苏依勒双重压力。然而,他心存的那份对石头的美好印象和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始终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心。他忘不了那些美丽的石头,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就带他们去找好看的石头,他想让孩子们和他一同享受石头带来的快乐。
金苏依勒爱石头捡石头影响了他的孩子们,也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面对品种繁多、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金苏依勒深知这儿的石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他也意识到:一旦这石头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就会有难以遏制的竞争甚至掠夺。他对孩子们说:“我们金家对石头只能捡,不能挖。”当他们把捡来的石头拿去卖,有一次竟然卖了3万元,金苏依勒更清楚地意识到这石头能够改变阿拉善贫困落后的现状。他不仅自己搞石头,还带动亲朋好友搞,更带领生活困难的人搞;石头多了他帮着找销路,还传授一些关于观赏石的知识。金苏依勒一时成了远近闻名的“明白人”。现在有许多搞石头的大户,当初都是在他的指导下才逐步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阿拉善的奇石走出茫茫沙漠戈壁,迅速走红陕甘宁、京沪粤,影响波及港澳台及海外。阿拉善的奇石被统称 “沙漠奇石”,以其形、质、色的奇特,储量稀少成为赏石界炙手可热、独领风骚的名石。
阿拉善的生态环境令金苏依勒很担忧:自然环境原本恶劣,再加上地面上的石头已被基本捡光,人们开始往地下挖。2002年“亚洲第四届艺术节闭幕式《生命的呼唤》环保主题作品音乐会及生态环境图片摄影展”上,金苏依勒带领全家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演出的部分曲目由二儿子——曾荣获维也纳奥林匹克世界合唱比赛金奖的音乐家恩克巴雅尔所创作;同时,三儿子哈斯巴根,荣获国家级环保奖的生态环境摄影家拍摄的图片也一并展出。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点儿贡献使金苏依勒感到很欣慰。
金苏依勒与大儿子色·恩克图布新在大漠中寻找奇石
中国观赏石.3
【石种】碧玉
【规格】22cm×19cm×9cm
【收藏】金五一
中国观赏石.3
【名称】玲珑
【石种】玛瑙
【规格】33cm×26cm×17cm
【收藏】色·哈斯巴根
中国观赏石.3
【石种】沙漠漆
【规格】27cm×21cm×20cm
【收藏】金山
中国观赏石.3
【石种】沙漠漆
【规格】90cm×85cm×60cm
【收藏】色·恩克巴依尔
金老爷子走了,他没有做完的许多事,他的8个儿女正在接替他完成。2006年4月,在广东陈村国际花卉盆景奇石博览会上,金五一和大哥恩克图布新的石头双双获得金奖。老大还用石头换回了一部越野汽车,他说:“我要开着车,带上老妈去新疆阿勒泰——三百多年前蒙古族额鲁特部落的发祥地去寻根。一边走一边玩,一边捡石头。”老二恩克巴雅尔现正在蒙古共和国国立音乐学院深造;老三一如既往地背着他的照相机,时常出没在戈壁沙漠环境条件最恶劣的地方;老四金五一一边忙协会的事务,一边忙他的生意,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金家的老儿子金山,现代人中的时尚派,是广东小有名气的电贝司手。今年,他去蒙古国,去新疆喀纳斯湖,去寻找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呼麦”和“楚尔”(原生态的图瓦蒙古族人音乐)。图瓦蒙古族人是唯一能吹奏“楚尔”(一种用芦根制作的乐器)的部族,据说这种乐器吹奏出的低回委婉的曲调,能使战争中交战的两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金山带着执着与真诚寻访到了,并学到了真正原生态的“呼麦”和“楚尔”,他是金家又一个强汉。金家的3个女儿个个漂亮、温柔、贤惠,无论是当牧民的大姐,还是当法官的二妹,还有东渡日本的小妹乌兰高娃都是要强的人。 8个兄弟姐妹也都搞石头,都是我们的石友。
金五一与寿嘉华会长在他获得金奖的藏石前合影留念
在广东陈村奇石博览会上色·恩克图布新的藏石获得金奖
金苏依勒带领全家参加了2002年“亚洲第四届艺术节闭幕式——《生命的呼唤》环保主题作品音乐会及生态环境图片摄影展”
(摄影/色·哈斯巴根 和平 黄玲)
我有一块玉石,加工一块玉石加工费一般都多少钱? 加工费贵吧?
认同者,视之如珍宝;不认同者,视之如砾石
渐成产业,川渝涌现近20家加工作坊
1月2日,位于长江边的重庆江津区德感镇古家沱段,江风吹面犹寒。江津港码头外的长江滩上,耸立着多个卵石堆。尽管因为卵石资源枯竭,古家沱已经被禁采,但每天仍有不少石友前来,在卵石堆中寻找美石。
“石之美者为玉。”浩如星河的长江石中,据称夹杂着和黄龙玉品相、质地接近的高品质石料。人称“石痴”的重庆人李强率先提出“长江玉”的概念,引发珠宝玉石界关注。而目前,大重庆片区及四川的泸州、宜宾等地,大大小小的“长江玉”加工作坊已有近20家。很多人靠捡石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以上。一位加工作坊老板说,“业务接不完”。
“长江玉”究竟算不算玉?“长江玉”有何价值?成都商报记者走访长江沿岸重庆、江津、泸州、宜宾、巴南甚至长江支流涪江畔的潼南等地,试图揭开“长江玉”的神秘面纱。
李强发现的极品“长江玉”。
江滩捡石人
一个包、两瓶水、三五个馒头
有老有少,不乏教授、玩家……
1月2日,位于长江边的重庆江津区德感镇古家沱段,江风仍冷。江津港码头外的长江滩上耸立着多个卵石堆,高达十几米。来自重庆和江津本地的三个捡石人,在德感镇草坝村一个卵石山上转悠。捡石人有男有女,但装备基本相同:胶雨靴、帆布包,手里拎着可以喷水的塑料瓶子,他们躬身仔细检视脚下的卵石块,偶尔会喷水将石块洗净观察……
浩浩荡荡的长江,在古家沱折了一个弯,形成一个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河滩,德感火车站铁路线外江滩上,是一望无垠的“卵石海”。这块河滩自2011年被石友发现以来,成为石友寻找长江石的“主战场”。
古家沱的美石,集长江石之大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卵石都集中到了这里:形体石、画面石、水墨石,还有引发中国珠宝玉石界巨大争议的“长江玉”。2016年之前,每天都有上百来自重庆市区的捡石人乘坐火车来到德感车站,然后在古家沱广袤的江滩上捡一整天石头。
一个包、两瓶水(一瓶喝,一瓶淋石头)、三五个馒头,是捡石人的标准装备。这些人中,有年届七旬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青年。甚至还有位来自上海的长江石爱好者,坐飞机来捡石头。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职工,还有职业玩家。
在重庆石友眼里,古家沱是“长江玉”的标杆,而“长江玉”则是长江石之集大成者。
李强在狭小的工作间打磨“长江玉”。受访者供图
“长江玉”鼻祖
十余年捡长江石堆满家
率先提出“长江玉”概念引关注
“你要调查‘长江玉’,绕不开一个人——‘圈圈’。”几乎所有玩石人都如此对成都商报记者说道。在长江边各城数以万计的玩石者中,提及“圈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沙、江津、巴南、江北及渝中,都有玩石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圈圈”是“长江玉”的灵魂人物。
“圈圈”本名李强,今年60岁。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朝天门长江边住了几十年,后来搬家前他跑到江边捡了一块像乌龟的长江石准备留作纪念。石头拿回家,他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从此开始十几年捡石生涯。
重庆渝中区新德村一幢老旧的居民楼底楼,“圈圈”和30岁儿子李囿延相依为命。60余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头。李强家的厕所外面是另一幢楼,两楼之间有个不足一米的空隙,李强把厕所窗户拆了,留下仅可容他进出的小洞。在屋外这个狭小空间里,他建了自己的工作间,经常在里面打磨他的宝贝石头。李囿延幼年患病留下后遗症,现在的智力相当于10岁孩子,他会煮好面条或汤圆端给父亲。
2000年,李强在长江边捡到一块方形石头,有光泽,摸起来很细腻,有玉的润感,他给这块方形的石头取了个名字:“长江玉”。自从捡到方形“长江玉”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捡相同类别的长江石。2006年起,在石友圈,李强率先提出“长江玉”的概念,随即引发关注。
“《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是‘石之美者’;《辞海》对玉的定义则是‘湿润而有光泽的石头’。”李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他最初捡到的方形长江石为代表,类似的长江卵石都具备了古人对“玉”的定义和特征。2011年,古家沱卵石滩发现后,李强如获至宝。“2012年的每一天都在古家沱度过。”每天凌晨4点起床,他就带着儿子乘火车来到这片江滩捡石,风雨无阻。
“长江玉”产业
川渝加工作坊已近20家
原石和雕件交易也日渐兴起
“这块玉料边长约12厘米,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纹理非常清晰漂亮。”对于“圈圈”捡到的第一块“玉”,见者如是说。重庆石友传言:一位和田玉商人曾出价60万元买李强的“长江玉”被拒;后来,有来自新疆的玉商愿以三套重庆房子换李强的“长江玉”,还是被婉拒。
对于传言,李强笑称自己只是“背了黑锅”,没有传言中的事实。如今,李强已找不到这块“长江玉”,他将其埋在了满屋的石头下面,免得有人惦记。他说,自己捡回的卵石“应该超10万枚,一百多吨重。”其中,“长江玉”占了一大半。
李强提出的“长江玉”概念,得到很多重庆石友的响应。据李强估计,在重庆近万石友中,三成在玩“长江玉”。江津人何炜在李强的影响下,开始寻找和收藏“长江玉”。“长江玉不像形体石、画面石,它的价值在于石头本身,有着玉的品质。”何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在长江边捡了四年“长江玉”。没有奇形怪状和美丽图案的长江玉,必须雕琢成玉器。但在2010年前,重庆很少有人加工玉石,而送到沿海加工,即使工艺最简单的手镯,单只要价也在6000元左右。“如果把捡来的石头加工成玉器,光加工费就得倾家荡产。”
在李强带动下,重庆境内玩“长江玉”的人越来越多。而何炜所面临的烦恼也是沿江“玩玉人”的烦恼。为此,何炜与几个捡石人在江津开起了第一家玉石加工作坊,专门雕刻长江玉石。江津白沙镇人钟家湘,也开了一家玉石加工作坊,来自重庆、宜宾、泸州甚至武汉的客户源源不断地找到白沙镇来。他说目前有“接不完的业务”。业内人士估计,近十年来大重庆片区及长江上游泸州、宜宾等地,“长江玉”加工作坊已有近20家。
“长江玉”原石和雕件的交易也成为长江奇石交易的重要内容。在重庆巴南区鱼洞老街,奇石交易市场有30多户商家,其中就有专营长江玉石者;渝中区泰古古玩城,也有整层楼专事包括“长江玉”在内的长江奇石交易;重庆观赏石协会,每年举办“万石博览会”;全国各地的玉石商人,也会赶来重庆“淘宝”。泸州、宜宾,石友中也有人专门进行长江玉石的寻找和研究,自发形成的“石市”也有长江玉石交易。很多人靠着捡石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以上。
一场尚无答案的争议
主要成分是石英岩?
质地接近黄龙玉?
“长江玉”到底是不是玉?
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认同“长江玉”者,将之视如珍宝;而不认同者,则将之视为砾石。后者认为“长江无玉”;前者则称“石出高山、玉入长江”。不仅珠宝玉石界对“长江玉”并不认同,即使重庆上下的长江石友,也对“长江玉”有较大争议。和田玉、黄龙玉的经营者们,目前对“长江玉”持完全否认的态度。即便石友圈,大多数也不承认“长江玉”。“长江里都是鹅卵石,怎么可能有玉?”
重庆市珠宝协会、重庆市工艺美术协会、重庆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郝竞珠,曾专门带了两块“长江玉”前往北京中国珠宝首饰鉴定中心进行检测,但结果让她有点失望。“送检的两块‘长江玉’检材,主要成分是石英岩,而和田玉等玉石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化学成分为含水的钙镁硅酸盐。”郝竞珠说,和田玉、黄龙玉中也含有石英,但占比极少。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冯斌,是晶体生长专家,曾任重庆大学物理学院专业实验室副主任。2013年,他将“长江玉”送到实验室检测,得出的结论让他惊讶,“‘长江玉’的质地和已进入《国家珠宝玉石名录》的黄龙玉非常接近,基本可以说没有本质区别。”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专业实验室得出的数据显示:密度方面,翡翠最高,软玉密度略大于黄龙玉和“长江玉”,后两者密度十分接近;硬度方面,翡翠、黄龙玉和“长江玉”大致相当;通透性方面,翡翠、软玉、黄龙玉和“长江玉”四种石料相差不大。
冯斌认为,“长江玉”不是没有好料,只是好料较少,市面上更少。“不能因为它少,就否定‘长江玉’的存在。”他表示,黄龙玉是黄蜡石中的极品,“长江玉”也是长江石中的极品。“黄蜡石可以开发,长江玉也可以开发。”冯斌认为,决定玉品质的不仅是国家标准里可量化的物理指标,还要看它的油润感、细柔度等。“不能因为‘长江玉’的成分与和田玉有很大差异,就否定它的美感,从而否认它是玉。”
郝竞珠认为,有一定湿润度、符合玉石基本特质的,都可叫做“玉”。“如果有企业或政府的大力支持,“长江玉”同样有机会一鸣惊人。”
李强等“长江玉”拥趸认为,中国的玉石,离不开文化;离开了文化的玉,就是块石头。“玉在中国,被赋予了意识与精神,简单的物理化学指标不是玉的全部。”李强认为,孔子提倡“君子比德如玉”,而《周礼·玉藻》则说:“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行事,更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条。“今天的玉石,只讲求理化性状,忽略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传承,是不对的。”
一个人的使命和希望
“人们给了黄龙玉机会,也该给长江玉一个机会”
今年60岁的李强,已很少再去江边捡石头。每个周末,李强会坐车到泰古古玩城为卖石头的商家们“站台”。“有‘圈哥’在,我心里就有底了。”重庆泰古壹号石馆老板唐继红说,李强还会为石友讲解长江石和“长江玉”的常识。
李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的余生将花在整理满屋的石头上。“取名、配座,溯源追宗。”他把推广“长江玉”,当成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李强认为,“长江玉”并不是指长江河床上的类玉石料,而是包括长江所有支水系流域所有的类玉石料。内江出现的“大千玉”,江津笋溪河、塘河中出现的“笋溪玉”、“桂花玉”,按他的分类方法也应该归为“长江玉”。李强认为,“长江玉”作为一个大类,得到认同和走出去的可能性更大。
李强说,他将收藏的石头整理好后,想全部捐给国家,他相信只有国家来管理,他的宝贝石头才有真正的归属。但是,10万枚石头到底该捐给哪个部门,他并不知道。
“人们给了黄龙玉一个机会,也应该给长江玉一个机会。”李强说。
(原标题:玉中新贵?寻常石头?寻秘“长江玉”)
为什么一些精品奇石有价无市呢?
奇石圈的怪现象:精品奇石在圈内流转,真正的买家却没几个!奇石与绘画作品和古董相比,奇石的流通与交易实情是令人尴尬的。
人们相信精品奇石的收藏价值,奇石的宣传和展览是热闹的,但是奇石赏玩成交量是令人沮丧的,好多地方的奇石市场都是有价无市的。
奇石交易没有流量,问题出在哪里?精品奇石自然是有很好的亮点和卖点的,那么卖家在哪里?
我们知道懂得奇石欣赏的是行内人,但行内人都有藏石,想让行内人出高价的奇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一般的精品奇石打不动他,再者行内的收藏家毕竟有钱的富豪太少,好多收藏家是在炒作和倒卖石头,这些人也不是真正的买家。
大家记得那个文玩核桃吗?挣钱的是,亏大钱的是一些商家。还有黄花梨和崖柏,有人赚的钱几辈子花不完,有人囤货怕是亏得活下去就是一种奢望。黄花梨是圈内人在倒,真正的买家并不多,奇石市场内也有这种现象,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
不管是什么东西,进了市场就按市场规律运转,目标客户的准确定位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如果奇石长期只在一个相应的小圈子了流转,这个市场是要出大问题的。
奇石市场现在是看热闹的人多,花钱买石的人少,懂得人不缺石头就缺钱,不懂的人有钱不敢买。相想贰哥我纯粹是爱好奇石,有空就在网络上普及奇石知识,还被老婆数落不干正事。
奇石市场的繁荣,一定是要有巨大的消费群体去支撑的,把目标客户从石友扩大到一般群众是势在必行。贰哥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一件事,石友的点赞就是贰哥得到的褒奖,这一份荣誉感就是贰哥努力的动力。
那么怎么样来吸引广大群众成为奇石的潜在客户呢?这个问题一会就有答案。贰哥来说一个现象,石友们肯定也有所了解就是打磨类工艺石卖的比较好,原石卖的比较差。工艺石和打磨石往往有很好的装饰属性,就是看起来比较漂亮。再者就是价格比较低廉,一般人家都消费得起。这是工艺石和打磨石的卖点。
那么原石怎样去推广呢?当然还得从传统文化上做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因为中国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只要运用得当,我们就可以点石成金。泰山石相传可以辟邪消灾,泰山石就成了商品。如果抛开泰山石的象征意义,泰山石的观赏价值是很低的。我们常说赏石修身养性,那么我们把赏石作为养生文化来推广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而且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人们热衷养生。
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实用、增值、精神享受、装饰、养生等 奇石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没有实用价值以外其他方面好像都能沾上边。
系统地挖掘赏石文化,规范奇石市场是振兴奇石文化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