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联盟

网页木马,木马程序,渗透测试,信息泄露,网络嗅探

杨宝德微信聊天记录(杨宝德导师周筠聊天记录)

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校方怎么回应?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博导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据杨宝德与博士生导师的聊天记录及其身边同学亲友反映,杨宝德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昨天,杨宝德生前所在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回应称,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出国无望?学术无果?在读博士选择自杀

杨宝德今年28岁,来自湖北黄冈的农村。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中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杨宝德本科就读于湖北武汉一所大学。因知家里负担重,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外,杨宝德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大学毕业后,杨宝德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博连读。

“当时考上以后,我们都为他高兴,毕竟是名校。”杨宝德的哥哥杨宝佳说,一年半前,杨宝德转到现在的博导周筠旗下。

但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根据媒体报道,读博的一年半时间里,杨宝德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由于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非周教授,并未达到毕业规定的要求。他曾跟女友提起,下个学期,博士生中期考核将至,必须要拿出一些前期研究成果。

在科研无果之际,他曾对之前的硕士生导师发长短信。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在这条长短信中,他甚至提及自己曾想过轻生。这可能是他对外发出的唯一一个明确的求救讯号。

西安交大表示,校方将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研究生导师、学工研工干部、辅导员等,将继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

遇到人渣该如何自救

一夜之间,高校似乎从象牙塔变成了无间地狱,或是因为精神控制,或是因为肉体侵犯,那些花儿一样的少年还没来得及走进社会,就在成长森林里被渣人猎杀。最令人心痛的是,有文化的渣人们,杀人不用自己出手,杨宝德,陶崇园,还有20年前离世的高岩最后都死于自杀,而渣人不但可以继续在人间逍遥,还可以抛出最冠冕堂皇的说辞:

你自己心理素质差,怪谁?

我学生这么多,为什么死的是你?

1

大概是三年前,一名叫姜东的中南大学研究生写下5000字的遗书后跳楼自杀,他所遇到的困境和大多数在高校自杀的学生差不多:因为导师“左右刁难”,不能顺利毕业,最后导致精神奔溃,无法自拔,选择用死来脱离困境。

同样是在4月,2014年的4月我亲历了一起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事件的主角蔡洁挺在遗书上用大字写了两遍“痛苦呀!”然后把自己缢死在宿舍的床架上,现场之惨烈估计会让宿舍同学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正如今天高岩的同学在20年之后仍要站出来实名举报沈阳一样,没有人可以面对这样的惨烈无动于衷,那些不该发生悲剧,最后都会变成你我心底的噩梦,只要阳光不能照进来,就总会在某个时刻让我们瑟瑟发抖。

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选择在母亲面前纵身一跃,从高楼坠下。喊得最后一句话居然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这是一个26岁的成年人在处理困境时的选择,无力反击来自渣人的恶意,却用最惨烈的方式惩罚亲人。

这样的悲剧到底能不能避免?为什么总有孩子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不管是20年前,4年前,3年前,还是就在眼前,没有王攀还有李攀,名字可能会变,弱肉强食的本质从未改变,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能获得优待,更不会因为对方披着老师的外衣就能避免人性的恶意。

2

这些自杀事件背后的本质就是精神控制,这种事不但校园里有,职场里有,婚姻内有,各种邪教传销无非都是靠这一手来满足私欲,牟取暴利。这样的渣人也不独是高校有,实际上,任何掌握了权力可以估值叫卖的人都有成为精神控制者的潜力。

这种控制之下,有的人屈服,一辈子身心被奴役,有的选择反抗,过程多数惨烈,摆脱一个人的精神控制远比想象的复杂。

你需要明白的是,相比于一般的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精神控制的程度显然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边界,比如王攀要求陶崇园叫他“爸爸”,已经是严重的精神控制手段。

记住!那些妄图精神控制你都是渣人,而且是你生命中所遇到的渣人中的战斗机。一旦发现对方有妄图精神控制你的迹象,你应该毫不犹豫的做出战斗姿态,将这种控制扼杀在摇篮状态,哪怕那个人是你的父母。

这些被精神控制最后选择自杀的人们无一不是内心极度痛苦,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被控制,希望能摆脱;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摆脱反抗,导致越来越绝望,最后将压抑的暴力反诸于自身,选择自杀。

没错!自杀是暴力反应,但这是希望通过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表达不满。

我做记者这么多年,摸着良心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并不是人人都有应付人渣的能力和办法,一旦陷入和人渣的纠缠中,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陷入持续的焦虑当中,最终变成一场他杀或自杀的悲剧。猎手们在打猎的时候也会挑选对象,柿子挑软的捏,精神控制也要找合适的人下手,而如果很不幸的,你就是那个天生的软柿子,我唯一可以帮你的就是及早看出谁是人渣,然后竭尽全力远离陷阱!

3

首先要判定自己是不是吸渣体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亲人或朋友找我办事,即便非常不合情理,我也无法拒绝。

第二: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即便是跟我没有关系,对我毫不重要的人。

第三:即便是吃一个快餐或是买一块香皂就会犹豫不决,考虑很久。

如果从1~10给上面三个问题打分,分数越高表示对上述问题答案越肯定,深度越深,如果你的分数超高18分,那么你一定程度上很吸渣,如果你的分数超过24分,你基本上就是一个吸渣人,如果妥妥的30分,拜托!魔鬼不找你简直是魔鬼的失职。

这个三个问题关注的是人的三个能力:自我意识,边界感,决策力,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让你能远离人渣,保护好自己恰恰需要这三种能力。

一个人如果希望从精神上控制你无外乎两样东西:爱与利。通常情况下,爱比利更能实现对一个人的控制,并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在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很多父母之爱都带着精神控制的色彩,让孩子在以爱的名义进行精神控制的氛围里长大,这些孩子对于精神控制的辨别能力特别差,也特别容易成为猎物,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蔡洁挺的父母对他的评价就是:听话,温和,学习好。恰恰是这个听话温和的学生,在面对老师指定毕业论文选题时不敢提出自己不感兴趣的想法,在面对论文完成的技术困难时不敢跟老师当面沟通,最后在强烈的自责和自我否定中选择自杀。

在母亲面前跳楼的陶崇园可以大声喊出“我想要摆脱王攀”,但是却在与王攀的微信聊天记录里留下了毕恭毕敬,滴水不漏的回复。听话让导师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来使唤。

被导师折磨到精神奔溃的杨宝强可以向女朋友哭诉自己的无奈,却始终无法对导师的无理要求说一个“不”字,面对各种不合理要求只能选择顺从。

听话,是不少父母满意的教育成果,但可能是这些花儿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淘汰出局,被持续伤害的直接短板。

4

如果你是一个所谓“听话”的人,你就要特别留意,因为听话,顺从是人渣选择猎物的第一特征,一旦你听话,顺从的特质被人轻易发现,你就可能成为渣人和贱人拿来练手的牺牲品。

通常在判断你是不是听话的过程中,渣人们会做出一些试探,比如提出一些不合理或超出正常关系范围内的要求,如果你是一个边界意识强烈的人,表现出不悦或拒绝,对方立刻明白你不好下手,知难而退。如果你边界意识不强,总觉得可以忍耐,对方一定会逐步升级对你的要求,直到最后实现对你的精神控制。

以陶崇园为例,他与导师的关系起于师生的亲密关系,但最后发展成人格甚至人身自由的禁锢和控制,在这个过程当中,导师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恩威并施,许诺每年给他5000元生活费,优先推荐其赴美留学。同时要求陶为他干私事,比如规定时间为他买饭,规定时间去他家里打扫卫生,连找不到眼镜也会要求他到家里帮找。要求陶崇园喊导师“爸爸”,诱导他“坦坦荡荡”说出“爸我永远爱你”。这已经是赤裸裸的邪教手段,跟高呼教主千秋万代没有不同。

在施予小利,打破边界,催眠意识,强势介入之后,王攀最后还使出精神控制最常见的杀手锏:恐吓。

利用对未来预期的夸张描述来恐吓陶崇园,促使他不敢反抗,害怕反抗,并且在意识和精神领域阉割他,使他失去反抗的能力,到了这一步,陶崇园的自我意识当中,恐惧和焦虑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才会让人产生生不如死,一了百了的绝望感。

死亡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让人选择自杀,一定是有比死更大的恐惧在每天折磨他,而这正是精神控制和虐待所造成的结果。

5

恶魔固然可恨,但指望人间都是天使只能是白日做梦。不管是恶人还是贱人,都是看菜吃饭,都是利用你的弱点,才能兴风作浪。

我采访过一些家暴案件,有些男人在一段婚姻里如同恶鬼,什么办法都用尽了也无济于事,但是同样的男人碰到另一个女人却不得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孙悟空本事不大,而是观音的紧箍咒起了作用,恶魔再恶也是挑软柿子捏,贱人再贱也怕又臭又硬的茅坑石。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发现有人意图对你进行精神控制时,你必须立刻马上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一样对身边潜在的贱人和渣人释放一个信号:姐不挑事,但绝不怕事!谁要是想不自在,我一定奉陪到底!

自然界里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动物,它们夸张的外表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用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形体来警告妄图吃掉它们的猎手。前提是它们知道自己性格软,体力差,能力低,无法在与强大猎手的纠缠中全身而退,就越发需要提前做出搏杀姿态,尽量降低伤害的可能性,避免冲突爆发,好比那句弱者常爱用的“勿谓言之不预”!

但是真正能让猎手退却的不是一味外强中干,而是要让“言之不预”落地一次,哪怕只有一次,都足以让猎手引以为鉴,不再将你列入猎杀名单。

6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吸渣体质,记住要做三件事:

第一:选择一种对抗性运动,比如搏击,跆拳道,摔跤等,坚持练习。

不管你是男是女,意识到自己是吸渣体质,强化身体能力是避免成为吸渣人的第一步,也是切实可行的一步。周星驰说得对:有功夫,无懦夫。精神上的懦弱多数伴随着身体的孱弱,而强化体魄就是通过增强自我意识来提高反抗能力。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如果你有无法解决的精神困惑,我建议你从锤炼肉体开始,你会发现伴随着身体的强壮,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

第二:设定边界,设定边界,设定边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个设定边界不仅仅是对占你便宜的事情高度戒备,而是对任何超出关系合理性之外的变化都保持警惕,比如说特别针对你的优待,特别关心你的领导,特别亲密的关照,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每段社会关系都有自己的边界,一旦行为超出这个边界,都要警惕。

相比于贱人使绊子,那些看似可以占的便宜背后可能是更大的坑,对于不合理和不属于你的特别优待要擦亮眼睛,明确自己的边界,明确身边每一段关系的边界,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深陷某些泥淖之中。每段精神控制的畸形关系中,都有最初的蜜月期,从施以小利到情感关注,最终走向全面控制,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老祖宗留给你们的传家宝,切记切记。

那些主动突破关系对你异常殷勤的人,要格外警惕,这能让你尽早避免掉入渣人的圈套。不无故受惠,不随便领恩,明确好自己的边界,看似吃小亏,其实是占大便宜。

第三:跳出原有环境重新分析矛盾,厘清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一旦产生崇拜心理,就会产生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包括感觉、知觉以及思维方面的障碍,而我们的教育最喜欢造神,最喜欢让孩子以低视角建立认知,服从父母,遵从领导,听从权威。如果碰上还有点良知的,这辈子也就敷衍过去了,如果碰上以弄人为乐的上级,导师或是伴侣,这种崇拜权威的心理可能让你终身受害。而环境限制对于诱发这种崇拜暗示特别有效。

为什么传销要限制人身自由?为什么高校这种较封闭的环境更容易实现精神控制?因为个人的理智在三种情况下会受到较大冲击:

一是封闭的氛围会从感官上挤压思考的空间

二是陌生的环境会降低思考的能力

三是固定的社会关系会迷惑你的认知

当你意识到自己困在某段关系里不能自拔,不能解决时,物理意义上的跳出关系非常重要,比如利用假期跳出这种封闭环境,去旅游,去打工甚至中断通讯工具,使自己与外界暂时脱开联系,重新来审视这段关系的利弊。

心理学当中有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而将你诱上不归路的渣人们正是抓住了你的期望,一步一步设置诱饵,最后成功实现控制你的目的。

这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期望被他人利用,最后导致你在无法实现期望的过程中形成了预期心理落差,被人控制,只有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建立合理的目标,才能真正摆脱所谓的精神控制。

通俗地说:做最差的打算,摔最破的罐子,或许能在最后时刻给自己绝地反击的机会。

记住一句话,渣人不会因为你善良就放下屠刀,能让他放下屠刀的只会是你手里有更利的刀。

丢掉幻想,自立自强,才是摆脱渣人的终极之道。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是确认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青年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能够得以确立的青年人,他们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能做出自己的预见和思考。反之,如果青年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自我同一性混乱或消极同一性。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们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他们的同一感是混乱的、自相矛盾的甚至是没有未来的。这就会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挫,存在感降低,长久找不到发展方向或无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同一性症候群”。比如勤奋感丧失,与他人的距离失调,选择的回避、麻木和时间前景丧失等等。

   博士杨宝德为什么会抑郁?源于他未能在内心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为什么他没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心理学认为,青年人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除了受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外,还会受个人遭遇的非正常事件以及会受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杨宝德遭遇过非正常事件吗?答案是肯定的!从他女友的申讨信中可以看出,杨宝德遭遇的非正常事件来源于他的导师周筠教授!杨宝德考上博士后,本以为可以好好做科研,可却全忙于老师要求的琐碎杂事。周筠教授答应过杨宝德,会介绍他去北医实习,结果爽约。周筠教授后来又答应他出国深造,也是爽约。杨宝德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道路上屡屡受挫,他灰心丧气、失望乃至绝望。他说,“自己不会拒绝人”“觉得自己做无用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想自杀……”他的自我评价显著降低。“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我?”杨宝德始终没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他逐渐陷入抑郁症的境地中难以自拔。

    与此同时,我们来剖析剖析周筠教授。她五十来岁,人到中年,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更年期即第二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女性,第二性征逐渐衰退,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逐渐退化,生理内分泌激素也逐渐改变。生理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周筠教授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且透过周筠教授微信上的言语来揣摩她的心灵世界吧。

     她为什么喊男学生杨宝德为“皮特”和“臭小子”?称呼如此亲昵如此暧昧,有性骚扰之嫌。为什么?我们不妨做个心理推测吧。已婚女人周筠,婚姻生活持续几十载。丈夫也人到中年,缺乏青春光彩;儿女或许成家立业,无需操心劳神;自己的事业顺风顺水,已是巅峰。如今的周筠教授,生命如枯萎之花一般已然走向暮年,她缺什么呢?缺青春的烂漫、缺生命的朝气、缺情感的慰藉。帅气年轻的男学生杨宝德仿佛给周筠教授枯寂的生活注入一眼甘美的清泉,让人心旷神怡。情感寂寞、生命渐趋枯萎的周筠教授在他面前摇身一变,恍若一枚活力四射的小少女,亲昵暧昧的称呼中饱含情感的渴求和精神的依托。

     且来细细品味一番微信中这段师生对话吧。

      “小杨,今天我穿的衣服裤子以及鞋搭吗?”“外套是职业装和球鞋搭吗?”“我穿那身不显老吧?”“我记得你最喜欢这件外套是不是?”周筠教授连珠炮四条发问。她为什么要向她的男学生发问?她为什么发问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她的着装?她最在乎的是什么?我以为四个发问的背后透露出她内心的隐秘。表面上她最在乎穿着,实则她最在乎她自己在男学生杨宝德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学说一个人的着装透露一个人的心理。周教授两次提到球鞋,为什么?球鞋,是活力的折射和青春的象征。穿着活力四射的球鞋,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寓意是“我的青春还在,我还不老,我还可以被我的男学生杨宝德爱着”。周筠教授时时刻刻想的是情感渴求,而她的学生杨宝德呢?“好看呢,周老师”“鞋子我没太在意呢,周老师”黑色的上衣很好,不显老”言语中完全是应付和毫不在意。男学生杨宝德正处于自我同一感未曾建立的痛苦中,根本没有精力去呼应周筠教授的情感渴求。两人的心理反应对比鲜明!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打上职业的印记。作为学医出身的周筠教授对青春活力对生命朝气会比常人更喜爱更迷恋。学生杨宝德青春勃发、外形帅气,这么年轻这么有活力的生命多么让周筠教授欲罢不能啊。多次言语试探未果,周筠教授使出她的杀手锏——情感操控。情感操控是软暴力的一种形式,属于心理虐待的一种,通过操控别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情感欲求的目的。原本答应杨宝德去北医实习的,她拒绝了。原本答应杨宝德出国留学的,她也拒绝了。剖析一下周筠教授的内心:“你杨宝德就得老老实实待在我身边伺候我!因为只有你杨宝德才能填补我情感的寂寞和对青春的迷恋!”

      由周筠教授使我想到曾看过的一部电影《洛丽塔》。剧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叫亨勃特,以教法文为生。早已人到中年的他却时刻渴望重获青春,燃烧生命的激情。因此,他对十多岁的青春美少女特别迷恋。一次偶然的机缘,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洛丽塔的妈妈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如愿了,他完全霸占了洛丽塔,开始带着洛丽塔演绎到处逃窜的乱伦之恋……

     然而,与亨勃特教授不同的是,周筠教授未能如愿。她的学生杨宝德正处于自我同一感未建立的迷茫期和孤独期,又加上周筠教授手段决绝的情感操控,更加剧了杨宝德的苦闷和压抑!他哪里有闲情逸致去捕捉周筠教授释放出来的荷尔蒙呢?

     周筠教授的情感操控,最终以她最钟爱的男学生杨宝德自杀为代价。这里面隐藏的心灵密码值得我们仔细思索啊!

  • 评论列表:
  •  闹旅九龄
     发布于 2022-10-04 15:34:58  回复该评论
  • 年半前,杨宝德转到现在的博导周筠旗下。但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根据媒体报道,读博的一年半时间里,杨宝德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由
  •  性许粢醍
     发布于 2022-10-04 16:03:36  回复该评论
  • 一场他杀或自杀的悲剧。猎手们在打猎的时候也会挑选对象,柿子挑软的捏,精神控制也要找合适的人下手,而如果很不幸的,你就是那个天生的软柿子,我唯一可以帮你的就是及早看出谁是人渣,然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